多年來,國產音響品牌一直受到國外品牌的打壓。然而,20年前還是一家小手工作坊的草根民企“音王”,如今卻以“產品品種最多、配套最齊全、涉及的市場領域最廣、產業鏈最長”等蜚聲國內外
這些天,奧運會場館音響的安裝已經進入尾聲,安裝人員驚奇地發現:所有奧運會場館的音響設備都是國際知名品牌,但使用的音響線纜卻是一個很少聽說過的國有品牌———寧波音王。
“我們為奧運會生產的產品,全部是成本價,目的就是弘揚奧運精神,同時壯大國有品牌的聲勢。”寧波音王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王祥貴這樣告訴記者。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比,音王不僅質量絲毫不遜色,而且價格只有其十分之一。
有人說,音樂是連接上天與塵世的媒介。眼前的王祥貴,雖然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10歲,但不善言辭,非常低調,似乎與音樂這種高雅藝術沒有太多聯系。
許多人并不知道,在20年前,音王還是一家小手工作坊,而“音王”作為一個音響器材品牌使用,也不過僅僅十幾年的歷史。
成立于1988年的音王公司,如今已經成長為在國際市場上赫赫有名的集音響設備和相關演藝器材研發、生產、銷售以及國際商貿服務于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在中國專業音響制造業界,音王以“產品品種最多、配套最齊全、涉及的市場領域最廣、產業鏈最長”等蜚聲國內外。
難怪寧波鄞州投資創業中心主任楊漢良感慨良多:“音王等公司是寧波民營企業的縮影,他們抓住了企業發展的好時機,由于注重國際市場營銷網絡和品牌建設,他們抗風險能力強,因而成為企業走出去的中堅力量。”“小寧波的好插頭”
把音王歸結到“草根經濟”的行列,這話一點不錯。王祥貴最初辦企業并不是主動地把握了時機,而是因一個“誠”字所困,被逼下海的。
1955年,王祥貴出生在寧波東錢湖畔的貧寒農家。上世紀80年代中期,高中畢業的王祥貴在機關過著四平八穩的日子。突然一個做音視頻連接器生意的朋友找到他,說自己的企業虧損,請求王祥貴出面借貸一點資金渡過難關。王祥貴是遠近聞名的實誠人,剛好和另一家也是做同樣產品的企業領導相熟,由他牽線搭橋,兩企業確立了債權債務關系。
誰知借到錢的企業并沒有起死回生,而是一蹶不振,債權人自然要找王祥貴討個說法。幾萬塊錢現在聽起來不算多,可在那個時候,王祥貴就是變賣了全部家當也不值這個數。
他把心一橫對債權人說:“做人就講信義兩個字,我是你們的介紹人,他借的債還不了了,那就讓我來還吧。不過現金現在沒有,我去你廠里打工跑業務,保證在一年的時間里幫你加倍賺回來。”
就這樣,王祥貴從機關辭職,一頭扎進商海里。不到一年的時間,他不僅兌現了自己的承諾,還使自己從一個音視頻連接器材的門外漢,變成了業務通。
1988年,王祥貴因產品質量、經營理念等分歧,放棄了很多該得的利益,離開了這家“打工抵債”的企業。拋棄了錢這一身外之物,王祥貴得到的是自己的企業。同年8月,靠著東拼西湊的兩萬元,在一間不足80平方米的閑置藥庫里,王祥貴夫妻倆開始了艱難的創業。
那些年,王祥貴出去推銷產品,為省錢住的是地下室,坐火車買站票躺在凳子底下,吃的是泡面和面包,有時吃碗面條還要跑兩家面館比較價格。
然而對于產品質量,王祥貴卻是一絲不茍的。連接器在音響器材中雖不起眼,卻是十分關鍵的產品,在演藝和廣播電視領域應用廣泛,對可靠性要求很高。王祥貴從創業之初就樹立了這樣的信念:做產品就是做質量,做質量就是做人。人要待人以信,質量要待客以誠。
王祥貴拎著一個裝滿產品的箱子,參加了幾乎所有的展銷會。于是,許多專業藝術團體和電臺、電視臺的專家們,通過響當當的產品質量認識了這位不善言辭的“小寧波”。至今,中央樂團的專家王世銓還記得“小寧波的好插頭”。
“不管是騎自行車還是開車,我都一定要超到最前面。”僅僅過了五六年的時間,個性好強的王祥貴就把一個七八個人的小廠,做成了全國最大的音響及相關器材的生產企業。“這輩子做不好下輩子做”
的確,“小寧波的好插頭”是一種夸贊。然而,如果滿足于這一夸贊,寧波不過是出了個“插頭王”,而中國和世界,則會少了個“音王”。1992年,王祥貴把公司的名字改為“音王”。
多年來,國產音響品牌一直受到國外品牌的打壓。當時,美國的百威音響正鋪天蓋地地進入中國,外國人也想當然地認為:“中國人做音響是不可能的。”
一種不服輸的勁頭,在王祥貴胸中升騰:“中國的火箭能夠上天,原子彈能夠爆炸,可為什么音響器材就不如人?在國內市場,無論是專業領域還是民用領域,洋品牌幾乎成了高品質的同義詞。我就不信中國人造不出同樣的東西!”
“音王一定要做好,這輩子做不好下輩子做。”王祥貴說,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做音響的初衷。
回到國內,王祥貴把幾乎全部積攢下來的資金和所有精力都投在了科技研發和新產品線的拓展上。
某國的文化部長看中了音王的一款產品,要政府采購一筆大單。可接待人員說:“這款產品我現在還不能賣給您。”“為什么?”“因為我們發現了一個細小的瑕疵,雖然客戶在使用中幾乎不可能發現,但我們有責任把它徹底完善后再拿出來,這是商業道德和良心!”最開始,音王的出口是通過外貿公司。1997年底,由于外貿公司的翻譯錯誤,音王出口德國時將電線和插頭分裝在了兩個箱子里,被客戶退貨,損失了20多萬元人民幣。由此,王祥貴決心成立企業的外貿部,自己做國際貿易。
連接器、電線電纜、支架、喇叭、音箱、功放、調音臺、光源、舞臺集成……“產品不能單打一”,王祥貴像一個精明而行動迅速的建筑師,讓音王的大廈一層一層地加高,音王在國際市場上唱響了中國旋律。
2008年3月,不滿20歲的中國音王,全盤收購了已擁有40多年品牌歷史、在國際專業音響器材界大名鼎鼎的英國“錄音大師”。
“王先生,‘錄音大師’這個品牌是我整個家族的心血,如果不是出于對你的信任,我寧可餓死也不會賣。”在整體轉讓收購協議簽字的那一刻,品牌擁有者馬立克先生流下了眼淚。
盡管有收購成功的激動,可王祥貴心里卻是沉甸甸的。同是企業家,同是品牌的創建者,他能夠理解馬立克此時復雜的心態。他在從對方的角度體味痛失40年品牌的傷感,同時更有一種延續品牌生命、做強中國音響的責任感在胸中翻涌。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現在每次展覽會上,音王展臺前來打探的同行很多。許多國際大公司每年對音王都有一個評估報告。去年,雅馬哈公司的評估報告中稱:“十年以后,音王可能是國際音響行業最好的公司。”從“走出去”到“走回來”
對于音王集團的產品在國際比國內知名度高,王祥貴解釋說,原因在于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音王深受三角債等困擾被迫致力于開拓國際市場。如今,國內市場環境良好,音王希望成為民族音響品牌的產業基地之一,做大做強民族品牌。
毫無疑問,即將召開的北京奧運會,是中國品牌面向全世界展現魅力的大舞臺。但令人遺憾的是,在音響和電視轉播器材方面,卻幾乎被洋品牌一統天下。
“難道來自北京奧運賽場上的聲音,真的不能由中國品牌的產品來傳遞嗎?”中國本土企業不甘人后,王祥貴不甘人后。
在公平競爭中,王祥貴有勝出的信心。2006年5月,在國家大劇院設備招標時,音王的產品就在多家中外企業的競標中脫穎而出,提供了兩個排練廳的音響系統。2007年年初,音王集團的追光燈又在人民大會堂新年音樂晚會上使用。
是音王的產品“質次價低”嗎?當然不是。在最近新一輪國際市場行情看漲的情況下,音王一些產品的海外報價,已經上漲了20%以上,國際客商依然趨之若鶩。音王競標的報價,是在確保正常合理和正當競爭的前提下,為北京奧運提供等同國際大牌品質、甚至超過國際大牌品質的產品。
最終,音王拿到了奧運30多個場館的全部音視頻連接系統訂單,而且為奧運場館提供了100多臺監聽音箱。
如果說對音質、音色的完美追求,是王祥貴的產品訴求,那么體現音樂一般和諧的企業文化,則是音王的靈魂。
在占地18.5萬平方米、擁有2000多名員工的音王工業城主樓的大堂里,懸掛著王祥貴親筆書寫的企業文化核心理念:“明天的輝煌,今天的努力。”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