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視聽網新聞
不知道您注意到沒有,那些失真頻帶的最低端已經“侵襲”到了 24.1kHz(44.1kHz減去20kHz)。毫無疑問,這一頻帶距離人耳的聽音范圍實在是太近了,必須要用濾波器將它們有效地過濾掉,以避免音質受到嚴重的損害,比如:IMD互調失真,高音單元過載(甚至燒壞),放大器接收到大量的超聲波信號等。正因如此,Sony在它們的第一代CD機上使用了被稱為“磚墻式濾波器”的濾波元件組:9-11 階的模擬濾波器以極復雜的方式累加在一起,對音頻信號進行濾波。在實際情況中,這一安排大大的劣化了音質,因為它會導致嚴重的相位漂移,以及頻帶內的漣波干擾等諸多問題。
相較而言,Philips的設計思路則是要欺騙數模轉換器,讓其以為它正在處理的是 176.4kHz的信號。這就意味著,那些具有重大失真的頻帶都被推到了176.4kHz和它的倍頻附近。由于此時受影響的失真帶寬仍然保持為±20 kHz,所以這些頻段的最下端到 156.4 kHz時就已完全截止,距人耳最敏感的聽音頻段已非常遙遠。而且這樣一來還使得設計方可以采用結構更加簡單、性能更加優異的模擬濾波器。Philips 的設計方案在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受到了全球廠商的廣泛青睞。因為自 1982 年以來,為
了能夠使用結構簡單、性能優異的模擬濾波器,幾乎每臺CD 機都運用了超取樣技術。近些年來,能夠以更高的轉換頻率(4倍、8倍,甚至16倍超取樣)還原出所有16bit信息的 DAC芯片已經能在國際市場上找到。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大量的18-bit DAC,20-bitDAC,以及24-bitDAC又陸陸續續的面世了,這些芯片均能夠在非常高的轉換頻率下運作并保持極佳的精確度。現在,即便是市場上最便宜的DAC也在諸多方面超越了1982年最高技術所能提供的一切。
那問題的關鍵究竟是什么呢?
關鍵就在于:為了利于數模轉換,對數字音響器材做“上變換”處理,已成為許多廠商在設計產品時的唯一主導思想。從1982年開始,這項技術就被某些人稱作“超取樣”,但不管是你把它叫做“oversampling(超取樣)”,或者“upconversion(上轉換)”,或者“upsampling(上取樣)”,還是其它的什么東西,它們指的都是同一件事:為獲得更高質量的數模轉換而將原取樣數據轉換為取樣頻率/比特數更高的信號。
至今仍有人在向我們詢問:“Mark Levinson何時會出一臺能讓我44.1kHz/16bit規格的CD,聽起來具有 96kHz/24bit音效的上變換處理器?”要知道,現役的所有 Mark Levinson解碼器都會根據原輸入信號的特性,將數字信號超取樣(也可以說是“升頻”)至352.8或384kHz。那么,為何你還想要我們把重播標準降低到只有96kHz或192kHz呢?
人們對于“上變換”技術的理解偏差主要來自于這樣一個事實:聽音者可以(使用某些器材)即時改變“上變換”數字濾波器或是它的濾波特性,并通過比較來認定哪種狀態的音質最好。不可否認,音質上的差異確實存在。我們自己在研發產品時,就已經覺察到了使用不同的數字濾波器在主觀聽感上所反映出來的巨大差異。倘若我們在自己的處理器上加裝一個按鈕,讓您能對機內的數字濾波器做某種程度的改變,那您也一定會聽出相當的差別。又或者,我們將該過程“機外”化,令它獨立的成為一款產品,并放到市場上去大賺一筆。但是這樣做對我們客戶的利益沒有任何好處。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音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