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音響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行業發展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繁榮與昌盛,進入21世紀后,民用音響的發展悄悄步入低潮期。行業競爭格局,由一窩蜂的無序競爭進入調整、整合期。行業競爭達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2005年,民用音響行業的整體態勢表現出更顯著的調整整合特征。轉型舉動是音響企業在該時期的主要行為選擇。民用音響市場呈現罕見的持續低迷狀態。國際原材料市場價格的漲,使得本不景氣的音響市場雪上加霜,競爭壓力空前強大,雜牌軍團在市場上漸漸銷聲匿跡,二、三線品牌也出現難以維計局面,部分品牌宣告倒閉。一線品牌也開始不斷尋求企業突圍之路。在此市場條件下,音響企業紛紛選擇了轉型。本文將從民用音響企業轉型的背景、轉型選擇及轉型影響三個方面對企業轉型行為進行剖析。
一、民用音響企業轉型的背景
(一)國內民用音響市場在低迷中持續下滑
民用音響市場的持續低迷成為音響企業轉型的根本原因。中國大陸民用音響市場,在20世紀80年代處于行業成長階段,一直保持著快速發展速度,20世紀90年代,行業市場進一步發展,在90年代末期至21世紀初,民用音響市場達到頂峰,市場異常火暴。進入21世紀后,民用音響市場便逐漸走向滑坡。相關數據表明:2004年之前音響行業便步入低迷期,但行業市場仍保持著5%~10%的上升幅度,進入2004年音響全行業內銷額下滑超過兩成。這是近五年來的首度下滑,預示著行業市場正式進入顯形低迷期。但是2004年以后,行業下滑速度加快。特別是2004年年底以來,民用音響整體市場與局部市場下滑幅度驚人。全行業下滑幅度達到20%~30%,局部市場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幅度高達50%,對于中國音響市場風向標的廣東市場,下滑比例也達到了25%左右。
行業市場的持續低迷客觀上催生市場競爭力量重新進行資源組合,整個行業由此進入不斷調整、整合階段。雜牌競爭力量逐漸退出市場,部分二、三線品牌在多重市場力量作用下宣告倒閉。市場在持續低迷中不斷下滑的形勢,使得民用音響企業開始選擇轉型,企圖依靠轉型擺脫市場低迷的壓力。
(二)進入海外音響市場面臨品牌與專利兩大問題
品牌與專利問題是國內音響企業進入海外市場遇到的兩大難題。國內市場音響的持續下滑,使得中國的音響企業在國內并不能找到充足的利潤來源,而歐美市場消費水平高,市場容量大,與國內民用音響市場形成互補。但是,中國民用音響產品品牌知名度低,在國際市場缺乏影響力,這種品牌狀況導致大多數廠商開發國際市場選擇的是加工貿易或OEM形式。加工貿易與OEM形式,國內廠商僅僅賺取的是加工費,且對上游定單商的依賴性比較強,在市場中處于被控制地位,對于音響企業的長遠發展是一種束縛。國內民用音響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專利問題。目前中國音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低,核心技術掌握在杜比、DTS等手中。專利費用直接增加了國內廠商的生產成本,削弱了音響產品的競爭力。品牌與專利問題成為國內音響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障礙。
(三)國際市場原料上漲直接導致音響制造成本攀高
國際市場原材料的上漲,直接導致音響生產成本提高,客觀上加速了民用音響企業的轉型行為。自2004年年初開始,國際市場多種電子原材料持續上漲,單PCB硬板價格每次以5%的勢頭一直向上攀升,而音響市場是PCB材料市場的熱點。而同期國內民用音響市場正處于內銷大幅度下滑時期,市場不斷下滑與成本不斷增加的矛盾表現的非常突出。成本的增加直接擠壓生產廠商的利潤空間,而市場下滑同樣直接給利潤帶來壓力,雙重壓力客觀上加速了民用音響企業轉型行為的實施。
(四)連鎖業態的較高進入門檻導致音響企業銷售成本增加
大家電連鎖渠道商在2004年強力介入音響行業后,對原有的渠道結構形成強烈的沖擊力。家電超級大賣場利用渠道品牌影響力對影音產品的銷售確實能夠起到一定的拉動作用,但是進入大家電連鎖渠道需要承擔高額運營成本,一般需要交納進場費、宣傳費、裝修費、贊助費、促銷費、管理費此外還有扣點和帳期問題。渠道通路費用的增加,使市場低迷狀況下的音響廠商資金鏈面臨巨大的壓力。實力不濟的廠商則被排斥在連鎖渠道之外。渠道運營費用的增加,對音響企業轉型起到了促進作用。
(五)音響市場競爭格局發生變化,部分企業倒閉
音響市場持續低迷,使得音響行業的競爭異常殘酷,各種競爭力量不斷進行分裂與重組。競爭格局發生顯著變化,部分企業在競爭中退出市場。民用音響行業自上個世紀80年代發展到目前已經進入了行業調整整合階段。原材料成本增加與渠道運營費用增加客觀上都對競爭格局的改變起到了調節作用。一些音響品牌在競爭中退出市場,走向倒閉。這種狀況在2004年年底至今表現的最為突出,如高士、聯聲、立高、高登等品牌音響,就是在該時期走向倒閉的。不僅僅是雜牌軍團企業出現了倒閉現象,一些二、三線品牌也出現了倒閉現象。整個民用音響行業,競爭力量對比在不斷進行新的組合。一些音響企業在調整組合中獲得了新的競爭資源。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音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