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進展總結
更新:2009-1-4 9:29:18 稿件:新華網 調整大小:【
大中小】
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出版集團、影視制作集團等文化骨干企業不斷壯大實力、提高競爭力;更多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走向國際市場……傾聽2008年,文化體制改革的鏗鏘足音令人振奮。
2008年初以來,吉林省進行了組建圖書館聯盟的探索:打破公共圖書館和高校、科研單位、軍隊等系統圖書館的資源分割,建立統一的業務管理平臺,實現合作開放、資源共享。如此一來,既彌補了公共圖書館圖書不足的問題,也解決了高校、科研單位、軍隊等系統圖書館閱讀量小的問題。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改善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各地正積極探索新方法。
2009年元旦、春節期間,北京市將招募和組建文化志愿者服務隊伍,參與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從根本上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緊缺問題;山東省投入100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建設“農家書屋”,目前全省已建成“農家書屋”近9000個;到2009年底,廣州將在全市社區建成“15分鐘文化圈”,使每一個市民出門15分鐘內就能到達一個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農村建成“30分鐘文化圈”,實現城鄉全覆蓋。
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資源,逐步增加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總量;實施農村文化重點工程建設,改善、提升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和服務水準——《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描繪的農村文化發展藍圖,正在逐步實現。
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2799個,文化館、群藝館3217個,博物館1722個, 文化站37384個,社區、村文化室137665個,“十五”期間,我國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目標;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基本實現已通電行政村和50戶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解決了近1億農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截至2008年9月底,全國成立數字電影院線126條,流動數字電影放映隊1萬余個,全國農村共放映電影500余萬場,觀眾超過10億人次;“農家書屋”工程啟動以來,已建成“農家書屋”2萬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基層服務點超過61.4萬個,輻射人群上億,資源總量達69TB;送書下鄉工程為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鄉鎮配送圖書787萬冊;流動舞臺車配送工程為基層文化機構配備流動舞臺車700多輛,到農村開展靈活、多樣、方便的文化服務。
對于我國新聞出版業而言,2008年是活力迸發的一年。11月18日,以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第一大股東的上市公司——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舉行了成立暨上市大會。這是我國新聞出版主業真正意義上整體上市的第一家。
由天津市新華書店、天津古籍書店和天津外文書店共同出資組建的天津新華發行有限責任公司成立,這標志著全國新華書店系統轉企改制任務基本完成。
目前,全國新華書店系統除西藏外,各省級新華書店已全部完成轉企改制,并正在進一步深化改革。全國新華書店系統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資不斷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優勢資源的整合,產品結構和市場布局更趨合理。同時,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城市為主、周邊城鎮配套、向廣大農村輻射的服務體系,一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健康繁榮的出版物大流通、大市場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成果,由珠江電影制片公司和廣東省電影公司組建的珠江電影集團幾個月前公布了其3年內的工作計劃:1.2億元拍攝基金、加強粵港合作、著力培養新人、北上開影院、開通珠江電影頻道,試圖通過一系列舉措重振廣東電影輝煌。據介紹,2009年將是廣東省電影公司所轄中影南方新干線院線開發影城最多的一年,將有廣州太古倉等8家影城加盟,總數將達到89家,銀幕數將達到282塊。
改革之路上步步生花,中國東方歌舞團走上轉企之路,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確立打造“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大型跨國文化企業集團和文化產業領域的戰略投資者”的戰略目標……通過轉企改制,重塑和打造有活力、有實力、有競爭力的文化市場主體,我國培育出一批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文化企業,核心競爭力強、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不斷涌現。
在國家文化產業政策的積極引導和文化體制改革的大力推動下,我國文化產業已經由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級階段,開始步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作者 周瑋 隋笑飛 白瀛)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新華網,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視聽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網友評論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