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戲劇市場依舊繁榮
今年一月,百老匯史無前例地共有十三部劇目宣布停演,包括1947年問世的《凡我子孫》、1959年首演的《玫瑰舞后》等,幾乎占正上演的百老匯劇目的一半。這些陣容龐大、舞臺奢華、久演不衰的經典劇目,如今也敵不過最大的對手——經濟衰退。但對于英國戲劇而言,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境況。
新年伊始,英國零售業伴著各種打折消息,不斷傳來關門、接管的壞消息,一時間英國似乎經濟危機已深入膏肓。然而細細觀察著名的文化中心倫敦西區,人們會發現倫敦戲劇市場依舊繁榮。
西區戲劇生命力頑強
在倫敦地鐵中,上下扶梯經過的廣告欄上十有八九是音樂劇廣告,隨時提醒行人身處世界著名的音樂劇產地。在西區中國城所在地的地鐵萊斯特廣場站,兩個毗鄰的戲劇演出售票處的生意也毫無冬季帶來的寒意,不時有人排隊等候購買當天的打折票。
售票處的工作人員說:“圣誕節前生意稍稍減少,新年后的情況比想象的要好。畢竟,想看戲的人無論經濟是否蕭條都會看!
倫敦戲劇學會的艾瑪·德蘇扎說,初步跡象表明,2008年對倫敦戲劇產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年份,盡管金融危機的影響到了年底開始顯現,但與其他產業相比,戲劇產業表現了很強的生命力。
倫敦西區是世界上戲劇演出最為集中的區域,也是英國商業戲劇的中心。這里創造了眾多世界紀錄:根據偵探小說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說改編的《捕鼠器》連續演出了55年,共2萬多場,是西區上演最久的戲;《悲慘世界》演了23年,是西區上演最久的音樂;《歌劇魅影》和《黑衣女人》各演了22年;《媽媽咪呀!》和《獅子王》各演了9年。
西區戲劇產業的成功不僅因為它有成熟的制作和營銷體系,更重要的是,它擁有和培育了一個成熟的市場和消費群體,這里的觀眾對許多作品如數家珍,對不同演員演出的同一部作品也會細細體味和揣摩,戲劇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應對危機各有高招
自去年12月以來,在倫敦上演的近100部戲劇中,《39級臺階》、《雨人》、《芝加哥》、《發膠》、《悲慘世界》、《歌劇魅影》、《佐羅》、《黑衣女人》和《音樂之聲》等21部戲劇開始有打折票,還有的與餐館推出套票,以期在經濟蕭條時期吸引更多觀眾。
當然,經濟蕭條也導致傳統戲劇市場受到擠壓。去年8月,有5部戲劇演出提前關張,一時間西區上演的非音樂劇戲劇只有7部。與此同時,音樂劇市場卻蒸蒸日上,包括《媽媽咪呀!》在內的24部音樂劇在不同劇院同時上演,為西區創造了4.7億英鎊的年度票房紀錄。
對此,傳統戲劇界頗有些心灰意冷。經營兩家劇院的朋斯認為,經濟狀況不好時,人們更有可能用有限的錢買一張音樂劇票,讓自己高興起來。
也有評論家認為,一些劇目撤演并不能完全歸咎于經濟蕭條,根本原因在于產品的質量。眼下,《伊萬諾夫》和《無主之地》等經典劇目仍然一票難求的盛況表明,經濟蕭條時的大浪淘沙更能顯出優質劇目的英雄本色。
倫敦戲劇學會負責人理查德·普福德認為,倫敦西區的戲劇市場不大會遭遇百老匯同行的厄運,目前預訂申請仍源源不斷,業界應對市場前景保持樂觀。
根據狄更斯小說《霧都孤兒》改編的音樂劇《奧利弗》日前剛剛在倫敦皇家劇院開演,預訂票銷售額已達1200英鎊,成為西區歷史上最暢銷的音樂劇。
該劇的暢銷部分得力于去年英國廣播公司一臺的“才藝秀”節目。當時評委從“才藝秀”中選了3個男孩擔任該劇男主角,并由觀眾投票選出了女主角。耗資450萬英鎊的劇作出爐后,不少去年“才藝秀”的觀眾都想一睹為快。已有人預言,如同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出現的藝術華章,《奧利弗》將成為此次經濟衰退中英國戲劇舞臺上的靚麗風景。
對于英國音樂劇迷來說,經濟蕭條的2009年一樣值得期待。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