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電腦報》召開了一個“中國多媒體音箱十五年”的“聯誼會”,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電腦報》的這個活動有沒受到我此前的十五年回顧的影響,我不知道,這里只想說說一個問題——中國多媒體音箱的歷史,到底應該從哪一年算起?
很顯然,《電腦報》的“十五年”,是把輕騎兵推出RDS-1000作為中國多媒體音箱起始的標志的。RDS-1000確實是中國多媒體音箱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但是,不管是輕騎兵還是作為設計師的張/肖,可都是將其稱為“國內第一款木質多媒體音箱”,而不是厚著臉皮稱為“國內第一款多媒體音箱的”。
我的十五年回顧,則是開始寫于前年年底,換句話說,是以1992-1993年作為中國多媒體音箱的起始點的。原因下面我們詳細來說。不過這個大概也讓我們能把《電腦報》的意思看出點端倪——如果以這個時間為起點,那么“不幸”錯過了2008年的《電腦報》就只好大張旗鼓的來紀念“十六年”或者“十七年”了,紀念這樣不當不正的年份,當然顯得十分滑稽可笑。只是我想不明白,難道為了湊個整數而篡改歷史,就不滑稽可笑了嗎?
在我的十五年回顧里,一開始就提到,中國多媒體音箱的起始始祖是迪波和國立,不過對這段歷史說得并不詳細,下面我就來更清晰的說一下這段古老的歷史。
實際上,迪波成立于1991年,創始人王喬峰,其第一款產品WKF-999AG出品于1991年下半年;王強勝的國立則成立于1992年,第一款產品SP-300出品于當年下半年。對于這兩款產品,是否應該被歸入中國多媒體音箱的起始點,一直存在爭議。因為這兩款音箱并非是作為電腦音箱設計的,這點從它們當時千元左右的價格就可以看出來。實際上,WKF-999AG定位于專業市場,而SP-300則定位于家電市場,它們所走的渠道,也并非中關村的IT渠道。
但在另一方面,這兩款產品確實被大量應用在電腦音箱的用途上,因為早期電腦上所原配的多為隨機進口的塑料無源音箱,音質很差,而這兩款產品雖然價格不低(但相對于當時電腦和聲卡的價格,也不算太高),但體積小巧、外觀時尚,作為電腦音箱使用非常合適。所以演變的結果就是,這兩款產品雖然沒有被廠家定位于電腦音箱,卻是普遍被作為電腦音箱使用。
而無爭議的最早的國產多媒體音箱,誕生于1993年中,這是在十五年回顧里沒有提到的,一家名為深圳俊昌的渠道公司,當時在南方代理某款臺灣聲卡,由于沒有配套的音箱銷售,所以自己組織設計了兩款型號為901、903的無源塑膠音箱,以“麗歌”的牌子上市銷售。實際上,在麥博和三諾崛起之前,這個牌子一直是南中國影響最大的多媒體音箱品牌。
中國多媒體音箱的歷史,應該是從迪波和國立算起,還是從麗歌算起,一直有所爭議。如果以前者算,則中國多媒體音箱應該開始于1991-1992年,以后者算,則應該開始于1993年。但不管怎么算,也不能算到1994年去,因為早在當年輕騎兵推出RDS-1000之前,這三家廠商已經開始全面生產多媒體音箱了。甚至連十五年回顧中只是一筆帶過的爵士(JS),開始的時間也比輕騎兵略早了一點。
這些先驅,基本都沒有什么好結果,迪波和爵士在2002年以后分別逐漸淡出了多媒體市場,麗歌則早在1999年就已經逐步退出國內市場。而國立則在前不久以一個最為慘烈的結局讓很多從沒聽說過它的網友知道了它的名字。
不無惡意的揣測,《電腦報》選擇故意忽視這些先驅的歷史,是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在這個行業里已經不復存在?畢竟,為已經故去的先人樹碑哪有吹捧依然健在的巨頭來得更好?然而,歷史就是歷史,難道可以因為利益而篡改嗎?RDS-1000在中國多媒體音箱史上的地位確實不朽,但記得我在寫2.1音箱的歷史時就曾寫過,PCWORKS2.1,確實是歷史上最重要的2.1產品,但這并不能改變它是一個跟進者的事實。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f-a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