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從文化部獲悉,文化部將分期、分批地推動具備進入市場條件的國有院團實現轉企改制。屆時,中國東方歌舞團將轉企改制組建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公司,中國文化報社將轉企改制組建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公司,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和中國演出管理中心將轉企改制組建中國動漫公司。正在籌建的這三大文化產業集團擬在7月份正式掛牌。
文化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歐陽堅日前通過題為《深化院團改革振興演藝產業》的文章,對國有院團的改革提出指導性意見。他提出,對國有院團的改革,可以采取“轉企一批、保留一批、歸并一批、撤銷一批”的做法,也就是:凡是有條件進入市場的國有院團,均要有序、分批轉制為企業;對還有待培育市場需求的高雅藝術和優秀傳統劇種,可以少量有選擇地保留事業體制;同城不同層級的同類院團,可以進行歸并整合;對既沒有觀眾、也不具有傳承價值的劇種,可以注銷院團,人員重新安置。
文章說,雜技、曲藝、歌舞、話劇、一般戲劇等國有院團要率先加快轉企改制的步伐。鼓勵股份制或民營演藝企業和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國有院團的轉企改制,以資本為紐帶,共同組建股份制的演藝企業。
《深化院團改革振興演藝產業》中提到,從現實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民營院團依靠自身努力,借助市場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創作出許多既叫好又叫座的舞臺精品。比如《印象劉三姐》、《宋城千古情》、《功夫傳奇》、《麗水金沙》等劇目都是連續演出數千場,累計收益達幾億元;劉老根大舞臺藝術團去年一年收入就達9660萬元。民營演藝企業成為演藝市場的新興力量,發揮著國有院團應該發揮但難以發揮的作用。相比之下,很多事業體制的國有院團卻是市場在萎縮,影響在下降,人員在流失。造成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是國有院團的體制不順、機制不活。
此外,從國際上看,大多數國家都沒有政府包辦的文藝院團。而且,凡是發展較好的院團,大都是社會化、民營化的演出團體,主要靠基金會或企業的投資和演出收入來實現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這些院團都會本能地自覺按照市場的需求和觀眾的喜好來創作與演出。比如,由愛爾蘭舞蹈團創作的《大河之舞》、美國百老匯的《歌劇魅影》和《悲慘世界》、加拿大太陽馬戲團創作的節目等。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