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布局尋求突破
2002年,全球汽車購銷熱潮開始向中國市場轉移,2002年的全球汽車總銷量達到6000萬輛,汽車音響全球總銷量達到7200萬部左右,汽車音響更新換代和升級出現熱潮。中國市場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潛力的大市場,2002年汽車銷量有望突破300萬輛,轎車銷量將達到90萬輛左右,而汽車音響銷售額接近28億元人民幣。汽車音響的發展潛力十分巨大,和汽車業保持著同等的增長速度。中國成為新的汽車工業和相關產業市場的重點。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以前,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音響生產基地和供應商,主要從事中高檔汽車音響的研發與生產,撐握汽車音響的核心技術,日本的Sony、JVC等公司長期從事汽車音響業務,在行業里的品牌地位比較穩固成熟。到80年代中后期,隨著全球經濟的滾動發展,全球汽車音響生產基地開始由日本轉移到韓國、新加坡等東亞、南亞的新興地區。90年代,汽車音響又從亞洲“四小龍”登陸上岸,進入中國內地。
至今,幾乎所有的國際知名汽車音響品牌在中國市場都有他們的“身影”,而中國本土品牌幾乎為零。
國產品牌開始覺醒
有一個不可忽略的數據:在中國市場,接近30億的汽車音響市場份額,國外品牌拿走了產品80%—90%以上的利潤,而加工企業得到不過10%甚至相當微薄的利潤。中國自主品牌的缺失,致使中國汽車音響業的產業利潤均被國外品牌瓜分,代理商在代理中掌握了一整套技術,形成一批優秀的技術研發團隊和市場營銷團隊,開始獨立運作市場。由此,中國本土品牌逐漸興起,形成Freeway(飛韻)、超音、瑞升、博圖、萬華隆等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這種力量的興起,無疑宣布了在一個可以稱為偏鋒產業的汽車音響領域開始了新的市場角逐,原有的市場體系格局將被打破。
國產品牌的崛起,需要各種環境和因素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但汽車音響行業對業外人士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包括媒體,電視臺、電臺、報紙、雜志、網站等普遍對汽車音響了解不多,對行業的市場行情、發展勢態及市場營銷狀況的認知、分析、判斷和決策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相關研討、報道更是十分匱乏。業外人士對汽車音響的了解就更陌生了。而業內人士對汽車音響的了解、認識多從經驗里獲得和感知,市場化、規范化、標準化、系統化的市場營銷行為和體系還是一個空白。這就是造成汽車音響行業營銷缺位的根本原因。
本土勢力借機發揮
2001年春天,當人們仍在疲軟地談論IT、彩電等毫無意義的花邊炒作新聞時,香港聯邦公司和僑洋國際公司聯合注資3000萬港幣,成立天緣電子有限公司,創建了自主品牌Freeway,總經理吳宏稱要建立中國汽車音響品牌帝國。曾經是日本品牌代理商的吳宏認為,本土品牌的發展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網絡優勢這一面,更應該走研發、生產與銷售一體化的現代企業之路。在2001年、2002年的中國汽車音響市場,通過OEM而來的品牌比比皆是,不少所謂的國產品牌沒有自己的生產線、研發技術、人力資源、營銷理念,它們采取炒貨、抄貨等手段,攪亂了原本就無序的市場。這樣的品牌曇花一現地從行業里消失,在很大程度上給市場帶來十分惡劣的影響,一提起國產品牌,經銷商往往就皺眉指責、埋怨。
長期以來,汽車音響行業缺乏靈魂人物,缺乏行業中堅人士,商家之間彼此采取低級別的競爭,缺乏基本的誠信、營銷準則與商業道德準則,廠家和經銷商之間說不清楚的糾葛,使經銷商(終端商)難以實現對消費者負責,所謂的服務只是嘴上提提而已。特別是國產品牌在品質口碑上一直較低,致使消費信用受阻,極大地影響了市場營銷。這樣的現實反射了行業素質低下,人力資源缺乏。面對中國汽車音響市場無市場觀、無行業觀、低級別競爭的現狀,Freeway提出“人才戰略”、“品牌戰略”,從TCL集團公司、聯想集團公司、遠大集團公司、方正集團公司、富紳實業公司、德賽集團公司吸納高層人才,組建了汽車音響行業的第一個營銷中心。
中國汽車音響企業還在不斷進步和探索中,部分企業目前的成功只是表明國產品牌是有機會和出路的。或許,Freeway能找到一條通往成功的路,但這條路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國產汽車音響還普遍期待“國民待遇”的今天,誰都不可能有捷徑。未來誰能帶領國產品牌與國外品牌競爭,我們暫且拭目以待。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pc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