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7月份,我國液晶顯示面板的進口額為167.17億元,集成電路的進口額為117.68億元,是家電行業進口的兩大關鍵品類。
中國家電產業一方面擁有龐大的產能,另一方面是關鍵部品嚴重依賴進口。有分析人士指出,缺乏完整的自主創新體系是造成中國家電業現狀的主要原因,整個產業處于核心技術、關鍵部品受制于人的局面,嚴重阻礙著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快速提升。
在當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完善的自主創新體系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根源,加快推進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已經刻不容緩,尤其對整體技術能力還比較薄弱的中國家電產業而言,必須解決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長虹通過最近幾年的蓄勢,已經形成四大核心技術能力、關鍵部品研制能力以及包括理念、機制、人才在內的自主創新體系,增強了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提升了產業的國際話語權,為中國家電產業升級轉型提供了一個樣本。
破解“低附加值”困局
從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的關系來看,要實現國家發展、產業振興首先要實現企業的發展和崛起,而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企業的創新能力。創新和技術進步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對中國經濟來說,缺失技術能力就會受制于人。沒有源源不斷的技術來源,中國將很難立足于世界經濟強國之林。從產業競爭來看,中國家電工業必須要有內生的技術來源,否則就不能分享到高附加值的利益,始終處于打工者的角色。
中國家電產業在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實現了規模上的快速擴張,但在中國成為制造大國的背后是核心競爭力的缺失。長虹把家電行業這一階段的困局概括為三大挑戰,即“高科技行業與低附加值、規模化產業與精細化管理、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所帶來的挑戰,其中高科技行業與低附加值是首要矛盾,創新和突破已成為中國家電業共同面臨的問題。
在經過對產業深刻分析的基礎上,長虹提出了“三坐標”戰略,以資本運作、戰略聯盟等方式,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沿著延伸產業價值鏈、豐富產業形態、創新商業模式三大方向進行。延伸產業價值鏈是長虹破解“高科技行業與低附加值”矛盾的適時之舉,其實質就是掌握核心技術和進軍關鍵部品。長虹成立虹微公司,進入集成電路設計核心技術領域;投資新型等離子顯示屏項目,進入平板電視高端顯示領域;成立虹視公司,進入OLED屏產業;控股華意壓縮,進入冰箱壓縮機產業;成立長虹東元公司,進入空調壓縮機領域。今年6月,長虹與臺灣友達合資進軍液晶模組領域。
經過一系列的產業價值鏈延伸,長虹形成了集成電路設計、嵌入式軟件設計、工業設計和工程技術四大核心技術能力,具備等離子顯示屏、液晶模組、OLED顯示屏、冰箱壓縮機、空調壓縮機等關鍵部品研制能力,形成了包括理念、戰略、機制、體系和人才在內的一整套自主創新體系,這一切旨在改變其“處于高科技行業中低附加值位置”的不利現狀,通過向技術附加值更高的產業或產品延伸來贏得更為豐厚的利潤水平。
從2005年開始,長虹連續四年的研發資金投入都占到銷售收入比重的5%以上。
家電產業問題專家羅清啟認為,在中國家電業謀求轉型的關鍵時期,企業發展需要有中長期的技術戰略規劃,需要有自己的技術創新體系,這是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動力之源。
自主創新實效
技術創新是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關鍵,是決定制造業發展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創新體系是各要素之間的協同作用,強調各種資源的集成,如果沒有創新體系,就不能解決技術能力的發展問題,產業也就無法實現持久的發展。因此,要實現產業的突破首先要獲得技術能力,并把這些能力轉化為物質化的產品。
對中國家電業而言,要想實現長久的生存與發展,就必須掌握產業核心技術和關鍵部品,并不斷依據消費需求推出滿足用戶的產品,走產品高附加值之路。作為國家首批六家技術創新企業之一,長虹率先提出了“以市場為導向,以自主創新為重心,立足應用技術,突破核心技術”的技術創新戰略,通過構建四大核心平臺、進軍關鍵部品制造,初步形成了完善的自主創新體系,擁有了產品定義權。
在集成電路設計方面,長虹已開發出網絡數字音視頻處理SoC芯片(阿波羅一號)等多個產品,具備了“從產品定義芯片+從芯片定義產品”的交互定義能力,也結束了中國家電業“無芯”的歷史,并建成了中國第一個自主芯片的產學研基地。在嵌入式軟件設計方面,目前長虹已成功研發出嵌入式瀏覽器、AVS編解碼技術等,其中自主研發的AVS解碼器IP核成功授權給某國際知名半導體公司,實現了家電企業從產品輸出到技術輸出的跨越,形成了在技術方面的產品話語權。
在工業設計方面,在基于用戶需求的UCD設計理念指導下,長虹具備了根據用戶需求定義產品的設計能力,構建了以用戶需求設計(UCD)、工業設計(ID)和互動體驗界面設計(UI)為基礎的三大設計平臺,打通了從用戶需求提出到產品概念設計的銜接,形成了核心的工業設計能力,2008年獲得美國IDEA設計大獎。在工程技術方面,長虹成為國內首家建成廢舊CRT電視回收生產線的家電企業,自主開發的高光及仿高光材料、濾光膜等關鍵材料均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為了解決關鍵部品受制于人的產業困局,長虹斥巨資先后進入等離子屏、OLED屏、液晶模組以及空調壓縮機、冰箱壓縮機等領域,目前,長虹等離子屏已經實現量產,長虹歐寶麗等離子電視已經上市,打破了國外企業對產業關鍵部品的壟斷。在不斷的自主創新下,長虹已形成了以等離子屏、OLED屏、壓縮機為主導的產業關鍵部品集中研發平臺,通過核心技術和關鍵部品掌握了“產品定義權”,大幅提升了產業的綜合國際競爭力。
通過并購獲得技術能力也是構建自主創新體系重要路徑。通過技術并購所帶來的技術知識轉化為中國企業在產品開發上的能力需要企業自身的學習和創新,這是海外并購的最終目的。2006年,長虹通過控股韓國等離子鼻祖歐麗安等離子公司,擁有了歐麗安300多項等離子專利,成功規避了等離子電視未來可能遇到的“專利門”危機。通過整合歐麗安、彩虹在等離子領域的技術資源,目前長虹已經形成了包括基礎技術研發、產品技術研發、工藝技術研發在內的一整套技術研發體系,大幅提升了長虹的技術能力,使長虹很好地解決了等離子的技術來源。
業內專家指出,在知識、技術成為決定性生產要素的今天,企業的績效和持續發展主要取決于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長虹通過打造核心技術和關鍵部品建立了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實質上為中國家電業自主創新搭建了一個產業平臺,成為孕育產業核心技術和人才的溫床。長虹自主創新體系的構建,解決了中國家電業核心技術缺失的難題,實現了向產業價值鏈上游的延伸,開始具備從需求、設計、芯片、軟件、關鍵部品到系統集成的完整的產品定義權,成為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持久動力。
創新“土壤”
當今世界,國家間的經濟競爭歸根到底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一個國家能不能長久地在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中保持優勢,已越來越取決于其科技進步的速度與自主創新的能力。正如對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源泉的研究所證明,創新和技術進步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而人才與創新機制是驅動技術進步的關鍵要素,沒有產業人才參與創新的機制保障,技術進步也就無從談起了。
長虹認為,創新就是滿足消費者現實和潛在的需求,創新的起點是消費者,終點是價值的產生。長虹的創新活動,必須依靠觀念、機制和管理營造創新的土壤。為此,長虹提出“存在的就是不合理的”觀點,面對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要勇于打破企業現有的平衡狀態,在創新與速度中建立一個新的不平衡狀態,使企業在平衡與不平衡中尋求新的突破。因此,“韌性、信心、開放”的創新觀念,也被長虹貫穿到企業經營的每一個環節。
為了建立完善的企業創新機制,長虹在各產品公司、業務單元、研發中心之間建立了技術聯席會議制度,協同技術創新和技術開發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基于整合產品開發(IPD)/市場規劃(MP)的研發體系,形成從用戶需求洞察、市場機會分析、立項、研究開發、試制、轉移以及生產和生命周期管理的創新流程、規范;此外,長虹還繼續開展與IBM的合作,逐步建立產品創新管理(PIM)框架模型,建立完善的創新機制。
長虹以項目經理負責制為核心組建了技術創新管理領軍團隊,同時在內部推行兩大計劃:員工利潤分享計劃,即將創新取得的市場效益與員工利益緊密關聯,探索新時期中國家電業自主創新激勵機制;員工內部創業計劃,鼓勵員工創業,探索出員工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實現途徑。
在引進技術管理方法的同時,長虹還以“加強整合、注重效率、釋放潛能”為指導,完善企業的創新體系,保障創新活動的順暢實施,充分整合公司內外部資源,建立開放式的技術創新網絡;建立人才培養模式,以績效評估為基礎的考核機制、激勵機制和薪酬制度;搭建公司內部的共性技術平臺,建立研、產、供、銷銜接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渠道;強化知識產權意識,實施專利戰略和標準戰略等。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21世紀最重要的管理將是對知識員工的管理。” 長虹集團董事長趙勇也曾表示,員工是企業創造價值的主體,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現在的長虹就如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大量創新人才,目前長虹已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6000余名,70%以上都是30歲左右的青年骨干。同時,長虹積極整合外部資源,與微軟、AMD、中國電信、盛大等戰略合作,全面提升整合創新能力。
面對新一輪的國際競爭,技術創新越來越成為國家、產業和企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產品不斷更新換代,但是自主創新的技術能力將隨之逐漸積累疊加,包括理念、人才、機制在內的創新體系可以不斷進步。中國家電企業應該像長虹這樣通過技術創新體系的構建和技術能力的提升,讓“中國制造”在全球范圍內保持持續的競爭力,這是中國家電制造業唯一的出路。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