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正在上海展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我們是否心領神會?李克強先生近期撰文指出,中國調結構、擴內需、促和諧的關鍵,在于加快推進城鎮化。宜居城市的概念已提出多年,后建筑時代,能否通過戶外創意來醫治千城一面的同質態、撫慰都市游魂的孤獨癥?能否通過戶外傳媒這一真面大眾的溝通平臺來弘揚城市精神、表達主流時尚、激發未來理想?
世博會上,各種高新科技盡情演繹著即將展開的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講,世博會本身就是一場極具創意的戶外廣告運動。科技改變著我們的城市,也在改變我們的生活。而且,這種改變的速度越來越快,“比你想象的更快”。你尚未看清正在面前的,更新的就已經在不遠處招手。冷靜下來想一想吧,我們是否還在用昨天的觀念來看待明天的城市?!我們是否還在用昨天的理論來構建城市明天的傳播體系?!
城市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但實體的變化終究是有邊際的。眼下我們正在倡導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資源越來越匱乏,其約束力也就越來越強大。好在,讓生活更美好的,并不只是物質這一個方面。相對于物質資源的既定,精神資源倒是無限的,可塑的。一座城市有沒有活力,能否繼續讓生活更美好,就看其怎樣培養、創造、維護精神資源。
越來越多的人將在城市里生活,城市的主體是市民。城市有限的空間、固化的物態,與市民無限的欲望、動態的需求,這是客觀存在的一種矛盾運動。能夠不斷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需求,特別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這樣的城市才稱得上美好。
與歐美發達國家不同,我們的市民大都處在生存與發展階段,必須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工作和學習,他們大量的時間在家外,也有相對固定的出行路線和對應的生活圈子。這一切,為家外媒體(即戶外傳媒)貼近市民、就地傳播提供了依據,這正是中國戶外廣告業迅猛發展、快速上升為僅次于電視、報紙的第三大廣告媒體的主要原因。
當然,隨著戶外廣告業的快速成長,很多問題也大白于天下,招來一陣陣的非議與整治。平心而論,如果地方政府不片面追求GDP,對戶外廣告業多一點尊重和了解,早一日做出科學的設置規劃,鼓勵傳播創新,引導長遠發展,該行業雜亂無序的亂象不僅可以避免,還可以發展得更好,為城市宜居做出更大的貢獻。
有限的城市空間,無限的傳播創意,這本是戶外廣告的魅力所在。令人欣喜的是,上海世博會讓我們感受到了“科技 + 創意”的震撼。有型的建筑物體,生動的高新科技,張揚著城市的活力,煥發出市民的激情。空間 + 科技 + 創意,必將賦予戶外廣告更大的力量。城市的各種空間與文化元素為豐富多彩的創意表現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戶外廣告讓城市更美好,以戶外媒體為核心、“戶外媒體 + 手持設備(如手機)+ 互聯網”的城市公共傳播體系將得以形成、并逐步發揮主導的作用。
戶外媒體主要以城市為載體,是所在城市的公開表情、文化窗口、品牌符號和公益橋梁。各種戶外媒體因地制宜,應時而變,溫情地植入市民的生活軌跡,趣味地消遣市民的在途時間,能夠巧妙緩解市民在家外的緊張、疲憊和無奈,可以變幻場景滿足市民隨時隨地的個性需要,拉近城市與市民的距離,消除市民與城市的隔膜。
信息時代,市民被越來越多的品牌與潮流所包圍,真假難辨,無暇他顧,傳播的權威性、及時性、便利性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供過于求已是一種常態,市民只會越來越挑剔。因此,傳播在關懷、直白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第一眼的吸引力特別重要。戶外廣告所強調的正是第一眼的沖擊力,再輔以多點位的匹配性、連貫性,戶外廣告的溝通率應該是很高的。
在我們的城市里,互聯網已經無處不在。物聯網的興起,更將物與物、物與人全都網絡在一起。在Kevin Kelly看來,互聯網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機器,“人也是機器的一部分”。網絡不只會讓人上癮,一些人離開了網絡已經不知道該怎樣工作與生活。這種時候,就應該走出屋子,返璞歸真,開展戶外運動,重溫人類情感。戶外媒體作為人的感官在戶外的舒展與延伸,能夠發揮積極的誘導作用。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亞洲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