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可以說是中國音響業的黃金時代,至今我還清晰記得廣州珠江音響廠門口排隊等著拉貨的大卡車綿延數百米、廣州海印電器市場幾乎有一半的檔口在賣各種音響產品、西場電器城擠滿了國內的來拿貨的經銷商,當時基本的情況是:只要你能生產出落地的音響幾乎馬上就有不講價的人把它搬走。然而隨著卡拉ok的遠去音響業一下子冷落了不少,至2000年前后,家庭影院的追求和多媒體低音炮的普及讓音響業又狂歡了一陣子,接著又步入漫漫熊途,今天如果你到那曾經車水馬龍的海印和西場電器城就可以感受到什么叫冷清,即使在熱鬧非凡的廣州IT中心崗頂電腦城一帶,賣多媒體音響的檔口也被賣iphone和筆記本電腦的擠到了角落,而且由于廠商產品雷同,只能拼價格,很多廠商也只是勉強維持。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請筆者做參謀到海印選一對3000-5000的書架箱想替代家里的低音炮放在書房里聽,然而試了一眾歐洲品牌,卻一點感覺也沒有,而且個個聽起來都差不多,音質上要比低音炮好不少,但說不上喜歡。后來又去試了國產的,更沒感覺,轉了半天空手而回。
一個誠心想花錢去買音響的顧客買不到合適的產品對現代市場來說是很難想象的。利潤薄、沒有興奮點是音響業最大的困惑,看著排長龍的ipad體驗店,不禁要問:“顧客還需要音響產品嗎?”。的確,對比其他的電子產品,音響顯得太另類了,電腦已經發展了不知道多少代了,iphone出現才幾年時間就已經要出第五代產品了。技術的進步推動使用模式的改變,甚至影響到生活和思維模式的改變,這樣的產品才夠得上代表時代的產品。反觀音響業,現在生產出來的諸多產品很多人認為甚至比不上二十年前的產品,以至于那么多人抱著幾十年前的膽機、老音箱在“發燒”。
其實音響也不是完全沒有進步的,如果仔細分一下現在的音響系統,一般包括聲源播放設備、數字解碼、信號放大、功率放大和音箱幾部分,這幾十年在播放解碼和功率放大部分有了長足進展,失真率可以做到千分之一以下,反而是表面上看起來最簡單而實際上最復雜的是音箱,主流音箱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使用到現在,除了bose公司發明的氣流式音箱(就是我們現在大量使用的低音炮)外,外形幾乎沒有大的改變過,而聲音風格更是以追求高保真為目標一直延續至今。我和我祖爺爺那代人的需求難道沒有不同嗎?為什么還是給我同樣的東西?沒有抓住顧客需求,沒有滿足顧客需求,當然顧客就不會買你的帳。
我聽到最多的顧客買音響產品時的抱怨是聽不出好壞,所以總要帶上一兩個懂音響的朋友去買才放心,問題是真的音響產品要專業人士才會挑選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每個顧客都有他內心的需求點,當音響產品能滿足他的需求是就會很有感覺,比如說一個年輕男性到市面上選音響時基本以誰的低頻猛來做標準,這時他不需要軍師就可以選到心頭好。而對其他低音要求少一些的人士來說,市面上的產品大多沒有個性,或者說都沒有能觸碰到他的內心渴求,聽起來沒感覺,但又不好意思說,畢竟面前的箱子價值不菲而且品牌響當當,于是只好推脫說不懂音響,請懂音響的朋友挑算了,典型的為買音響而買音響,至于買回去以后,愛聽的可能性甚小。
音箱該產生進步了,即使不能進行革命性的變化,也該以滿足現代人的需求而進行聲音風格上的調整,簡單地說要更個性一些,更人性化一些。
更多相關: AV集成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廠商稿提供,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視聽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