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現任國家京劇院副院長的尹曉東在觀看了剛剛在山東落幕的十藝節上演的多場戲劇后,對現場音響效果很不滿意,忍不住在微博吐槽稱:“幾乎每出戲劇場的音響都震耳欲聾,到了難以忍受的地步,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業內重視,不能在這個誤區越走越遠。音樂的美感是靠強弱、高低、快慢、濃淡的對比產生的,無論演唱還是演奏,只知用強烈的聲響刺激觀眾是最淺層的,懂得聲如游絲才是審美最高境界。”
微博發出后不久,立刻在微博上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議論。全國政協常委、原國家京劇院院長吳江轉發尹曉東的微博并評論稱:“音響早晚把藝術送進墳墓!”《康熙王朝》索額圖的扮演者薛中銳也評論贊同尹的觀點:“我每次朗誦演出前都要叮囑音響師;千萬別把音樂放得太響,許多電視廣播欄目配樂也太響,不少話劇音樂也太響,問題的根子是音響師不懂藝術規律,不懂主次關系,樂曲是背景氣氛,不可與表演爭鳴,好的襯托才表現為立體的學問。”慧聰音響燈光網小編瀏覽了底下評論,幾乎都贊同尹曉東的觀點,紛紛抱怨現在的現場演出音響效果實在太差,嚴重影響了表演者的真實演出水平。
其實音響技術是一門古老而又年青的技術,其發展歷史近千年。當時的能工巧匠們在建造教堂和一些劇場之類的建筑時,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了建筑聲學方面的技巧,使得在沒有任何電聲技術的情況下,可以讓眾多的聽眾在很大的場子里聽清講演或演出,這不能不說是古老而又原始的音響技術。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高科技音響產品更新得越來越快。電子技術、數字技術被廣泛地運用到現代化劇場的音響設備中,劇場的音響設備投資越來越大,國家級劇場的音響設備投資,已經高達1000萬元以上,省級劇場音響設備投資在600-1 000萬元之間,市級劇場音響設備投資在300~600萬元之間,這么高的硬件設備投資,如果表演藝術團體的音響調音還僅僅停留在擴聲上,而不了解音響調音藝術的內涵,不重視音響設計和調音藝術人才的培養,將會造成表演藝術中的聲音藝術與視覺藝術的不諧和,也與表演藝術的發展是背道而馳的。
正因為這個原因,才出現了上文中行業人士和普通民眾對于音響技術的紛紛吐槽。對于掌控現場音響的音響師來說,應具備較高的藝術修養、音樂修養,一定的藝術創作能力,并注意在這方面長期積累、逐步提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勝任這項工作。另外,也有觀眾的因素,一些音量較大的演員對習慣了聽戲如打雷的觀眾能否適應無麥演出心里沒底。這就需要正確的審美引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