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時間的創排,新編昆劇《十面埋伏》將于8月17日在杭州劇院與觀眾見面。這部戲是浙江昆劇團團長林為林領銜主演的又一部力作,也是著名劇作家徐棻寫的第一部昆劇。
看到“十面埋伏”這四個字,觀眾很可能立即想到項羽,然而,這部戲的主角兒卻不是項羽,而是韓信:韓信布下“十面埋伏”擊敗項羽,他自己卻沒躲過劉邦的“十面埋伏”。
該劇的編劇兼導演徐棻是川劇史上第一位女劇作家,曾創作了《燕燕》、《紅樓驚夢》、《死水微瀾》等著名劇作。
“寫戲寫了60多年,從來沒寫過昆劇。” 今年已80高齡的徐棻說,對昆劇,她一直懷著敬畏之心,一直不敢碰它。這一次,因為感動于林為林的誠意,才嘗試寫了這么一個戲。“我想,我這輩子大概也只會寫這么一個昆劇了。”
“當時,我就跟林為林講,我可是個改革派哦,你們請我來,要有心理準備啊。”徐棻說,她一直對昆劇有著“成見”,認為昆劇偏于保守,然而,在與浙昆合作的過程中,發現他們也是改革派。
改革派與改革派相遇,便有了許多“變革”——
結構上,傳統昆劇分場分折的模式,變成了“無場次”的演出。劇情轉換時,不再有閉幕之后的換場,觀眾不需要在黑暗中等待,整個演出如行云流水般流暢。
視覺上,摒棄了龐大的舞美布景,僅用一道黑幕、一道宮門、一個平臺、四幢漢闕的簡單轉換,交代劇中場景的變化,為演員表演留出更多空間。
聽覺上,原汁原味的昆曲唱腔被賦予了嶄新的處理,音樂設計更富有符號感,據說,鐘聲和鼓聲在劇中有出人意料的表現。
不過,最大的變革可能發生在表演上。“昆劇太注重外在的招式,塑造人物經常會比較空洞,內心戲不夠。不過,看了這個戲,相信大家會改觀。”
關于表演,徐棻點名“表揚”了今年50歲、已經演了40年昆劇的林為林。“像他這樣的大武生,很多戲容易嘩啦嘩啦就比劃過去了,剛開始,我就提醒他不要老在臺上比劃。昨天我再看他的戲,發現他在刻畫人物個性和充實人物內心感情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簡直已經脫胎換骨了。”
“戲劇要生存,必須跟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審美習慣合拍。不合拍,最后就會衰落,就會被拋棄。”這位80歲的“改革派”最后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