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2010年的9月。剛開學不久,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東江中心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正在上一堂語文課。幾十雙眼睛聚精會神地盯著黑板前的白色幕布,一面鮮紅的五星紅旗正隨著有節奏的背景音樂緩緩升起在屏幕中央,而當課文范讀的FLASH在屏幕上播放時,同學們也不由自主地跟著誦讀起來。
從生詞到段落再到主旨,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循序漸進地闡述了《一面五星紅旗》這篇課文的細節與脈絡,其中穿插著天安門升國旗的小視頻和歌曲《五星紅旗》的MV,以及許多帶有啟發性的互動小游戲。學生們從頭到尾都保持著高度注意力,短短的40分鐘,緊湊,飽滿。而這個制作精良的課件,獲得了當年“愛普生多媒體優秀課件評選”一等獎,得獎者便是來自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東江中心小學的唐樹軍老師。
事實上,在西部地區許許多多的小村鎮學校里,這些小小的多媒體課件,正在讓鄉村學校的課堂變得活躍而豐富起來。“通過寓教于樂的表現方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視覺新鮮感。”來自甘肅張掖市的蔣生彪老師說,多媒體課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升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帶來這種變化的,就是“愛普生多媒體愛心課堂”這一公益項目。
堅守初心助學形式歷經十年流變長期以來,由于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導致的信息時代的“知識溝”橫亙于我國東西部的孩子面前。為了讓西部鄉村的孩子們不再輸在起跑線上,近十年來,除了各級政府外,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企業和個人將慈善之手伸向了包括中國西部鄉村教育領域。在這個浪潮中,愛普生就是走在前面的跨國公司之一。
從2004年開始,在扮演企業社會公民的角色中,愛普生公司從捐建愛心小學、愛心圖書室等教學基礎設施,到“紅粉筆•愛普生示范學校”,從“愛普生愛心課堂”再到“愛普生•多媒體愛心課堂”,愛普生教育援助的名稱在變,活動細節在變,但愛普生公司致力于提升鄉村教育水平的初心始終如一。
和很多其他企業做公益一樣,愛普生最早的公益助學行動也是從捐建愛心學校開始的,那是在2004年,愛普生在遭受天然氣井噴災難的重慶開縣高橋鎮建成愛普生愛心小學。隨后,又為學校捐贈 “愛普生愛心圖書館”、為在公司內發起募捐活動,贊助愛心小學的貧困生。那時,對教育的援助還停留在捐錢捐物。
為了提升學校的“軟件”水平,2006年10月,愛普生基金提供資金支持的“紅粉筆計劃·愛普生示范學校”活動全面啟動。從教師培訓、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學校管理三個方面入手,探索適合貧困鄉村小學的素質教育體系和教育管理模式。
2008年9月,愛普生(中國)有限公司聯合《21世紀經濟報道》,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指導下發起“愛普生•愛心課堂”公益行動,旨在改善農村教學環境、改善鄉村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愛心課堂”先后開展了志愿者鄉村支教、鄉村教師培訓、鄉村學生北京夏令營等活動,并通過教師互相幫扶等手段,推廣教師培訓成果,從而帶動了當地鄉村教師教學能力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
2009年開始,“愛普生•愛心課堂”公益項目更名為“愛普生.多媒體愛心課堂”,致力于從多媒體設備“硬件和教師教學技能”軟件“兩方面,支持西部教育信息化并持續至今,足跡已經遍布西北、西南廣大地區。
不懈努力發現教育扶貧密碼
提起對鄉村教育的扶植和援助,我們無法繞開1989年啟動的希望
工程。通過資助建立希望小學,改善硬件條件,希望
工程幫助了數百萬的適齡兒童返回課堂。“但是,希望小學建成后,光有硬件,是不是教育水平就提高了呢?”希望
工程給鄉村孩子送來了明亮的教室、嶄新的書本,然而當硬件設施逐漸完備起來的時候,新的問題浮出水面——“硬件硬,軟件軟”成為當前中國鄉村教育的真實寫照。在一些鄉村學校,從四面八方捐贈來的電腦落滿了灰塵——因為學校里沒幾個人會用。“光是有簡單的設備捐助并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愛普生.多媒體愛心課堂”項目負責人表示,“軟件和硬件要整合起來,同步發展,這是愛普生愛心課堂公益項目的一個初衷。”
長期以來,鄉村教育的發展并不令人樂觀,與師資缺乏緊密相連。“影響一個老師,可能改變上百個學生,我們希望能夠將援助的作用放大。”上述愛普生負責人表示。
回顧多年來“愛普生.多媒體愛心課堂”的教育支援活動設計,愛普生公司首先從硬件條件出發,通過多媒體設備捐贈來改善基礎設施,讓鄉村教學具備了實際基礎;隨后征集志愿者上多媒體公開課來演示多媒體教學的實際使用;再選拔各地學校骨干教師進行多媒體培訓,最后通過教師制作課件與課件評選,提升教師的多媒體教學實踐能力。
“對教師的援助和培訓使得對于教育的投入成為一種可以循環的資源,不斷地作用于一批一批的學生,這對于受助地區教育水平的幫扶作用,不僅聚焦于現在,而且還寄希望于未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楊曉禹說如此評價“愛普生.多媒體愛心課堂”項目。
然而,“僅靠企業贊助,能有機會參與培訓的教師數量畢竟有限,更重要的,還是要發揮學校自身的能動性。”“愛普生方面上述人士表示。“因此,我們特別向受助學校提出一個要求,就是對周邊鄉村學校實施幫扶。一方面需要鄉村教育工作者主動學習、主動提高,以更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這樣才有可持續性。另一方面,‘愛普生•多媒體愛心課堂’積極倡導接受項目培訓的教師,將所學知識傳播、應用到周邊地區,以促進知識的交流,擴大項目的受益范圍。”
扎根西部努力獲得業界認可
十年來,從巴蜀大地到大西北,再回到大西南,愛普生教育公益活動的足跡遍布重慶、甘肅、陜西、青海、云南、四川等地,在播下希望種子的同時,已為近40多余所學校捐建了多媒體教室,培訓了數百名中小學教師。
十載堅持換來的是碩果累累。愛普生愛心課堂輸送了一批批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公益事業心的教育專家和優秀教師志愿者,為當地教師進行培訓,提高鄉村教師隊伍素質;組織山里的教師與學生到周邊經濟發達地區參觀學習,拓展教師與學生的視野;邀請國內知名教育專家為學校的管理把脈,推動周邊地區學校教學經驗的交流與互動,為千萬鄉村學子點燃了希望之光。
對于愛普生愛心課堂的成功實踐,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左停教授曾給予積極的評價,認為該項目具備針對性、專業性和客觀性的特點。事實上,愛普生并非唯一開展鄉村教育援助的企業,但卻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專注于自身資源和核心競爭力的。很多企業往往捐錢出力一舉了之,但是愛普生更希望把這個項目看作是一個持續性的工作。
公益人士表示,相較于單純的物質捐贈公益活動,"愛普生·多媒體愛心課堂"項目更具有系統性、連續性及前瞻性。在企業公益行為越來越同質化、表象化、功利化的今天,愛普生多年持續不斷地堅持難能可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要“多渠道籌措教育資金,鼓勵社會投資、捐資教育”。愛普生•多媒體愛心課堂可以說是為非體制性的公益助學提供了示范榜樣。
“孩子們要用多長時間,才可以從山間小路走到機場高速?”這是愛心課堂一位支教志愿者發出的感慨,愛普生十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正在加快鄉村孩子們走向都市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