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來,中國從事音樂劇制作的人不少,音樂劇年產量也可達百部,但以西方音樂劇成功的標準衡量,尚無成功之作,中國音樂劇發展,距離成為一個真正的產業仍路途遙遠。
已運行至第四屆的“音樂劇發展論壇”今年邀請了中、澳、美、韓、日等120余位音樂劇專業人士共聚文化廣場,各陳發展經驗,也為音樂劇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和市場化運作建言。專家認為,無論是引進西方還是本土原創,尚在成長初期的中國音樂劇都需尊重受眾,從本土的市場需求出發。
迎合訴求,內容為王
澳大利亞ATG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音樂劇公司,其亞太地區執行制作人托本·布魯克曼,早在2001年便來中國參加音樂劇演出,亦曾參與文化廣場開幕大戲《極致百老匯》的制作,很清楚如何與中方合作。布魯克曼坦言,要將一個全新的中國原創音樂劇帶到澳大利亞、美國、英國還很困難,歐美市場顯然也沒做好接受的準備。他強調中國音樂劇應建立自己的品牌,品牌成功與否,決定著整個行業的高度。另外,中國音樂劇也要立足中國本土,針對中國觀眾創作劇目,“關鍵是要找到中國觀眾的需求是什么。”另外,他補充“中國不乏一流劇院和硬件設備,軟件是問題,要開發好內容和管理能力”。
美國Troika戲劇公司首席執行官蘭德爾·巴克進入音樂劇行業已經45年,在他看來,原創內容的缺乏是全球音樂劇制作者共同面臨的問題。1957年,30萬美元就可以完成一部風靡全球的《西區故事》,但現在的百老匯越來越傾向以高科技、豪華舞美來博眼球,動輒數千萬美元制作一部音樂劇,“但就是這樣的大制作,也沒有為百老匯帶來更多觀眾。”巴克說,“內容為王。我們需要的是故事,好劇本、好表演是現在的劇場表演缺失的。”
明星吸引年輕觀眾
EMK音樂劇制作公司在韓國開啟了用本土明星出演音樂劇的先河。在參考發展經驗時,韓國似乎更適合做中國的參照對象,它的三個發展階段——原版引進西方經典,西方音樂劇本土化再造,原創本土音樂劇,均與中國類似。EMK副總裁金智元介紹,最開始,韓國也靠引進《貓》、《媽媽咪呀》等西方經典名劇,讓觀眾了解音樂劇的形式和魅力。到了2007年,韓國觀眾已不滿足于看這些耳熟能詳的劇目,而是希望看到更符合自身審美口味的作品。
“這時,我們選擇了歐洲音樂劇。”EMK的做法,是只引進歐洲音樂劇的劇本、音樂,舞美、演員和服裝部分,完全按韓國觀眾的口味進行再創作。韓語版《莫扎特》(2010)是第一部在韓國公演的歐洲音樂劇。EMK當時另辟蹊徑,起用了韓國偶像組合“東方神起”成員細亞俊秀飾演莫扎特,場子3分鐘便坐滿,票房創了韓國音樂劇紀錄,細亞俊秀亦憑演技和唱功再掀人氣狂瀾。EMK后用同樣方法炮制了《基度山伯爵》、《伊麗莎白》、《魯道夫》、《麗貝卡》,均大獲成功。在被問及劇目的選擇問題時,金智元說,西方喜劇作品在韓國幾乎沒有成功引進的先例,反倒是情節悲傷的作品,更容易讓韓國觀眾掉淚。
在推廣音樂劇時,EMK也向韓國影視劇靠攏,非常注重宣傳和包裝。音樂劇宣傳視頻、劇照、海報,極盡時尚和絢麗之手法,為演員打造出“巨星”感。《貓》、《媽媽咪呀》等經典音樂劇的觀眾群集中于40-50歲,但自《莫扎特》始,韓國音樂劇市場開始吸引10-30歲的觀眾群。
但是,明星的出場費通常極高,如何合作?金智元的意思是“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將明星出場費看成一種投資,選用明星參演,也并不意味著表演一次就結束,“第一年費用會較大,但接下來幾年還用他,就能平攤成本。”金智元說,“《莫扎特》若沒用細亞俊秀,我不認為會有那么大的成功。”但這也暴露了韓國市場的弱點。和音樂劇作品數量相比,金智元表示,韓國音樂劇演員、演職人員數量還遠遠不夠。
金智元坦言,起用年輕人追捧的明星功不可沒,韓國音樂劇市場最大的優勢,也是年輕觀眾占足了比例,“觀眾年輕,預示了我們未來的美好。”在歐美諸國音樂劇市場面臨“老齡化”趨勢時,韓國的“年輕化”著實讓人向往和歆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