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5月23日頭版刊發短論《“兩天路半天會”值不值》。文章披露,某地一家省直部門召開行業單位工作會議,讓參會人員都集中到省會。最遠赴會者汽車倒火車,折騰了兩天才趕到,會議只開了半天。文章認為,類似會議以傳達為主、議事為輔,沒必要讓人們都放下工作,趕到省會去開會,并指出,一些地方斥巨資層層安裝了視頻會議設備,卻閑置不用,造成了雙重浪費。
“趕兩天路開半天會”昂貴的視頻會議設備落滿了灰塵成為擺設。造成這一現象除了與一些部門領導過去工作慣性使然密切相關外,視頻會議廠家也應對這一現象做些思考:
視頻會議應從“易用”出發:視頻會議系統是否足夠簡單,易于部署、易于維護、易于使用。
視頻會議要以“實際需求”為立足點:對于視頻會議行業,去把握行業客戶的需求特點,已經不是技術性的問題。以目前視頻通信技術的進步而言,視頻會議系統中實現的功能和性能要遠超過大多數用戶的實際需求。就拿號稱最高端的“網真”產品而言,其真正的技術變化只在于:消耗了更多的通信帶寬、數據計算量。且不論60幀每秒的畫質是否具有實際意義(大量應用的網絡FLASH動畫一般是12幀每秒,很多數字影院系統也不過是24幀每秒的畫質),系統自身的追求方向,就已經脫離“溝通的核心因素是人”這個產品基本立足點。
視頻會議要消除“不當”的營銷宣傳:在過去十多年,視頻會議行業營銷概念是:統一通訊、即時通信、混合通信、高清視頻會議、全高清視頻會議,融合OA、日常辦公業務、ERP系統的視頻會議和通信應用……這些概念每一個都是高大上,如此高的科技感讓一些客戶“望而卻步”。
總結:視頻會議產品以追求會議規模、高清效果和系統業務復雜性為特征的技術進步,已經達到一個瓶頸階段。在技術已經高度成熟、IP通信高度發展的背景下,業內更多的人士已經將關注的焦點從“技術的升級”,轉向了產品的“人性化、智能化”,并將易用標準,作為一個根本性的產業趨勢來研究。未來產業更會關注產品的核心體驗效果,針對不同類型應用、不同客戶需求的定制化研發和創新能力。這是視頻會議行業從技術導向的市場結構,轉向需求導向的市場結構的必然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