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究竟需不需要耳放呢?關于這個問題,其實不同耳機對耳放的要求是不同的,對于低端耳機來說,大部分是不需要耳放的,因為設計者在設計時會考慮到產品的用途,它的前端是什么器材,有什么樣的輸出特點大致上會有認識。耳放是耳機功率放大器的簡稱,連接在耳機與音源之間,起到發揮耳機實力作用。耳機放大器是為耳機專門設計的功率放大器,主要還是用于推動中高端的高阻抗耳機。
普通耳機的阻抗一般為16-32歐姆,中高級HIFI發燒耳機為了獲得較好的低頻響應,往往采用高密度線圈長沖程設計,這時耳機的直流阻抗會高至200-600歐姆,一般的隨身聽或者功率放大器都是低阻輸出設計,遇到這樣的高阻耳機會成倍降低輸出功率,并破壞頻響曲線,因為這時的末級功率管沒有工作在線性區域內。耳機放大器能適應這些高阻耳機。同時耳機放大器可以在提高輸出功率的基礎上,對音質音色進行修飾,形成個性。
耳機需不需要耳放?取決于阻抗的大小,一般超過50歐的就需要耳放才推的動。“需要耳放”的耳機大多為中高端產品,如森海塞爾HD600,這是一款出名的對耳放要求高的耳機,高頻細膩,延伸好,前端的音源和耳放甚至是CD碟片的問題都會暴露無疑,同時其低頻有肥慢的缺點,必須要通過耳放加以控制,使低頻的層次感和彈性發揮出來,而耳放要做到這兩點并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聲卡和隨身聽以及CD機、功放所帶的耳機輸出其實都是個簡單耳放,前兩者受音源本身的限制不可能有什么好的表現(聲卡指民用聲卡),CD機所帶的耳機輸出也是個附設功能,甚至萬元級的產品也不一定能把HD600完全推好。這并不需要什么金耳朵,只要有現場對比就能聽出來。
人對聲音的敏感程度不同,自然對器材的要求不同,我們不能拿少部分聽覺不敏感的人的標準來進行推廣。其實,眾多發燒友的實際聽音經驗已經告訴了我們耳放在整個系統中的重要性,這并不需要傳說中的“金耳朵”。
還是那句話,需不需要耳放要看系統、看耳機,用臺式CD+耳放即使是聽MX500也能聽出比直接用板載聲卡有明顯的提升;但不建議去這么搭配,因為系統配置不合理。同樣如果你有了中高檔耳機,而不配耳放,那是浪費了耳機資源,沒有有效的發揮,這個系統同樣是不合理的。
耳機系統音箱系統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都要從整個系統的角度考慮問題,抓住最薄弱的環節才能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改善。很多網友使用的音源檔次都不高,在這樣的前提下,耳放的作用會被明顯縮小,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民用聲卡以及隨身聽和入門級臺式CD差距也是很大的。 音源不上檔次總體效果不會上個臺階。
電路只有在理想負載的情況下才能達到理想工作狀態,因為任何一個放大器系統在設計時都不是針對任意負載的,一般來說都有個理想的負載。通常來說負載跟系統的工作點是直接掛鉤的,負載的改變會導致工作點的偏移,如果系統工作點偏移出線性區,或者處在很邊緣的位置,那么在進行信號放大的時候,就會出現失真。
設計良好的放大器系統有很寬的線性范圍,因而能夠驅動許多阻抗不同的負載,但從設計的角度考慮,過多考慮負載的變動,勢必引入一系列外圍器件,導致電熱噪聲的放大累積。所以負載范圍不可能無限制地大,一般來說只有在理想負載的情況下,放大系統才能達到最佳的設計指標。因此即便是很好的系統,也不應該隨便掛不匹配的負載,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在使用之前最好還是考慮一下阻抗匹配的問題。
耳放也好,功放也好,不一定要有才是好的。如果阻抗不匹配,那么就會出現失真,加了放大器可能反而不好。如果阻抗匹配,那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失真的影響,產生純凈的放音效果。
本質上,如果忽略音效處理和功率匹配和放大的問題,隨身聽/臺機+耳放的系統可以近似地認為是一個阻抗變換匹配系統。根據自己的耳機負載特性選擇放大系統,就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
此外,耳放要做到100%無失真和音染是不可能的,只能盡量接近這個目標,而且越接近付出的代價越高。而耳機本色也不是頻響完全平直毫無失真,這也就有了不同風格的耳機,這反而滿足了人們不同的喜好,所以在推響的前提下如何讓耳機充分發揮出來他的特色是耳放的一個重要功能。
對于很多初燒來說,為有了心儀的耳機只是發燒的開始,很多時候,搭配耳放才是令人最苦惱的事情。前端音源與耳機是系統最高音質的極限,而耳放則是整個系統水準的均值。這個說法蘊含著多層意思,譬如耳放并不能令整個系統獲得超過系統本身的音質水準,它真正的作用是發揮耳機與音源的“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