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山區的教育,永遠是我們心中的痛。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人口基數大的現實情況下,全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仍然只是教育部門不懈追求的目標。十幾年前,國家和社會團體開始了“優秀大學生或優秀教師赴貧困山區支教”的活動,一時間引起了支教熱潮,并獲得較好的社會效應,這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許多貧困地區的孩子們。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短期支教”的弊端也開始隱現。近期,網絡上一篇題為《叔叔阿姨,我們不希望你們來支教》的文章,無異于給一些大學生的支教熱情潑了一盆冷水。
圖1:大學生暑期支教
這篇文章以農村孩子的口吻寫就,列舉了大學生支教的幾大弊端,如“教授知識少”、“占用孩子假期時間”、“增加學校接待負擔”、“間接傷害孩子感情”,甚至“支教已成為孕育大學生戀愛的溫床”……。當然,這樣的文章未必是真出于孩子之手,但其中所提到的問題,透射出的那種隔膜與距離,卻不能不令我們深思。
誠然,我們沒必要否定大學生支教整體上的合理性及必要性。大學生這個群體的到來,無論他們停留的時間多么短,教的知識多么有限,總能給山區孩子們以心靈上的觸動,開啟與鄉村不一樣的另一種視野與思維。只不過,與這些孩子嗷嗷待哺的情勢相比,“短期支教”的大學生們所給予孩子的,遠達不到孩子們潛意識里所希望得到的。
“我開始明白你們所給予的遠不是我們想要的,你們的愛心破壞了我們心靈的安靜……”。對孩子們來說,大學生屬于“你們”這個群體,與“我們”有太多隔閡。“你們”來了又走了,不可能在這里扎下根去,“我們”需要“你們”,但“你們”誰也沒有留下。如此走馬燈似得地來了又去了,“你們”的實質就不是奉獻,而是為了豐富自己人生經驗和閱歷的一種索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支教大學生群體難以與孩子們實現身心相融,山區孩子的教育問題,更不可能完全依靠大學生支教就能改善。
那么,如何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及偏遠地區的基礎教育問題?究竟采取什么樣的支教方式,才能真正給孩子們帶來知識和觀念的改變?——這自然要依靠國家財政的傾力投入,對學校硬件和軟件進行改造,利用信息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滲透和融合,實現教育均衡發展,以徹底改變貧困地區教育水平落后的面貌。
圖2:中心校教師“在線支教”
“在線課堂”作為教育信息化深入推進,和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模式,已在全國各地“落地開花”,并不斷改善著農村教學點和偏遠山區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例如,在安徽省繁昌縣一所名為“梅沖小學”的偏遠教學點,利用“AVCON在線課堂”系統,就徹底改變了農村的教育困境。這里的孩子不需要邁出教室一步,每周都可以享受到“千里之外”縣城中心校優秀教師專業的音樂教學,以及美術課、英語課等之前因為師資緊缺而無法開足開齊的課程。縣城中心校專業教師的“教學幫扶”,不僅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而且也提升了教學點的整體教學水平,實現了教育的均衡發展。當然,這只是“在線課堂”在全國推廣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與大學生暑期來去匆匆的“短期支教”相比,這種超越時空、跨地域教學的“在線支教”模式,被納入學校教學體系,成為常態化的教學模式。孩子們再也不用擔心短期支教的叔叔阿姨們給他們帶來的離殤之痛,學校領導再也不用因為接待問題而頭疼,而城里高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也讓家長們放心……,這種支教模式或許能算得上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