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名音響工程師承擔擴聲工作
據了解,此次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共有315名工程師承擔閱兵聲音保障任務,他們中不少人來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熟悉聲音的處理”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從今年4月份開始鋪架設備,他們在天安門廣場以及長安街區域布設了300多支話筒、62個聲音基站、38個調音臺及140只流動音箱。正是他們辛勤的工作,讓億萬受眾感受了一場“隆重、莊嚴、震撼”的大閱兵。
9·3閱兵的音響工程主要分為聲音采集處理和擴音傳輸兩部分。音響保障組的工作是負責將現場聲音進行采集和混合,然后傳到天安門廣場擴音系統中,進而向天安門城樓、觀禮臺、東西長安街等地進行擴聲,同時為媒體提供聲音信號。
工作人員在演練時發現,廣場東西兩側的LED大屏,由于視頻信號的傳輸方式不同,有較大延時,會導致習主席乘車檢閱部隊時口型與聲音在大屏顯示上對不上。為克服此問題,音響保障組與央視一起攻關,以追求完美的精神,最終在技術上解決了這個難題,保證了9·3閱兵的順利舉行。
此次閱兵對聲音質量的要求非常嚴格,同時,現場聲音種類的繁雜也是前所未有的,這些都使得聲音收集工作變得非常復雜。閱兵方隊行進中的腳步聲和口令聲,國旗護衛隊行進及領隊抽刀的聲音以及龐大的軍樂隊演奏合唱聲音等等,每個點位都需要布置話筒收集聲音。話筒的高低、朝向、分布密度,都會影響聲音質量。為了最好的音效,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工程師們組成的音響保障組前后調試了十余次。
音響保障組工作人員張長征介紹,為了更好地采集聲音,他們充分考慮了聲部之間的平衡,在多個位置選取采集點,安放話筒進行采集,整個廣場有300余只話筒同時采集聲音。
不同區域聲音收集的重點不同,張長征告訴記者:“在廣場區,要保證國旗衛隊、禮炮和分列式腳步聲等聲音的清晰、響亮。其中,分列式的腳步聲是通過在旗桿位置以及天安門前的話筒來收集的,而‘向右看’等口令聲則通過各方隊領隊佩戴無線話筒來拾取。我們聽到的受閱式上部隊的‘首長好’‘為人民服務’以及強軍口號的聲音,則是通過布設在長安街兩側的話筒來進行拾音的。”
整齊劃一的分列式腳步聲,除了布設固定的拾聲話筒外,張長征說:“還會有技術人員跟隨著走,舉著話筒桿,朝著腳步行進方向跟隨收聲。”
實時傳輸 保證聲音統一
如何實現聲音實時傳輸,保證在廣場上任何角落都能聽見一致的效果,是歷次閱兵音響保障的重中之重。本次閱兵,天安門廣場的擴聲系統覆蓋了從建國門到西單的廣闊區域。張長征告訴記者:“現場擴聲的覆蓋范圍很大,南北方向從天安門城樓覆蓋到毛主席紀念堂,東西則是沿長安街從西單一直延伸到建國門”。
負責此次現場擴聲任務的工程師張京介紹:“我們也對擴聲覆蓋做了分區,主要有天安門城樓區、固定觀禮臺區、臨時觀禮臺區、廣場區以及長安街區。不同的區域的擴聲需求不一樣,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區域傳送不同的信號。”
針對天氣原因 制定應急方案
由于閱兵在室外進行,有一些不可控的自然環境因素,音響保障組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戰。
為了應對特殊天氣對音響工程的影響,工作人員為調音臺、話筒準備了雨罩,但話筒罩上雨罩部分聲音會損失掉。負責軍樂團、合唱團區域收集聲音的工程師林強軍最擔心天氣,他說:“風對聲音的采集影響很大,但愿不要出現大風天。我們最怕的問題之一就是趕上特殊天氣。”
當然,針對這些情況,音響保障組都提前做了預案和應急處理機制。林強軍介紹,在23號演練過程中,就遇到了下雨的天氣,保障組工作人員立即根據應急處理機制,為所有收音設備穿上“保護衣”,即兩層的專業防護罩。
從春夏之交到金秋9月,這315名工程師們不分晝夜地工作,為的是讓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重要講話更清晰,讓士兵鏗鏘的腳步聲更響亮,讓軍樂團奏響的勝利歌曲更直抵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