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掛牌 8223
當日掛牌 76
申報及待掛牌 2417
協議轉讓 6612
做市轉讓 1611
股轉系統會議原文摘要:
掛牌標準:股轉公司對標準沒有提高,但對持續經營能力判斷標準調整。區分分行業進行判斷:(一)非科技型的傳統行業,規模不低于平均水平,且不連續虧損。(二)科技型企業,對規模也有一定要求:1、兩年一期加起來如果低于1000萬,則列入觀察名單,需要觀察期后財務數據。2、如果研發型企業,第一條沒有滿足,則需要一定的凈資產規模,3000萬-5000萬,用來支撐企業發展。
一、科技型企業分類
研發型企業和非研發型企業
二、財務指標要求
(一)兩年一期加起來不得低于1000萬;(二)如果研發型企業,第一條沒有滿足,則凈資產規模為3000萬-5000萬。
三、股轉系統定義的科技型行業:
(一)互聯網企業:
由網絡為基礎的經營,一般包括IT行業、電子商務、軟件開發等。
(二)七大國家戰略新興產業
一、節能環保產業
1、高效節能產業
發展高效節能鍋爐窯爐、電機及拖動設備、余熱余壓利用、高效儲能、節能監測和能源計量等節能新技術和裝備;鼓勵開發和推廣應用高效節能電器、高效照明等產品;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標準,開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廣綠色建筑材料;加快發展節能交通工具;積極開發和推廣用能系統優化技術,促進能源的梯次利用和高效利用;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業態。
2、先進環保產業
以解決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大技術創新和集成應用力度,推動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重金屬污染防治、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控、垃圾和危險廢物處理處置、減震降噪設備、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的開發和產業化;推進高效膜材料及組件、生物環保技術工藝、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技術及相關新材料和藥劑的創新發展,提高環保產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和成套能力,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大力推進環保服務業發展,探索新型環保服務模式。
3、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大力發展源頭減量、資源化、再制造、零排放和產業鏈接等新技術,推進產業化,提高資源產出率。重點發展共伴生礦產資源、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汽車零部件及機電產品再制造、資源再生利用,以先進技術支撐的廢舊商品回收體系,餐廚廢棄物、農林廢棄物、廢舊紡織品和廢舊塑料制品資源化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1、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
實施寬帶中國工程,加快構建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統籌寬帶接入、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數字電視網絡建設;加快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開發和自主標準的推廣應用,支持適應物聯網、云計算和下一代網絡架構的信息產品的研制和應用,帶動新型網絡設備、智能終端產業和新興信息服務及其商業模式的創新發展;發展寬帶無線城市、家庭信息網絡,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向農村和偏遠地區延伸覆蓋,普及信息應用;強化網絡信息安全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
2、電子核心基礎產業
圍繞重點整機和戰略領域需求,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電路產品自主開發能力,突破先進和特色芯片制造工藝技術,先進封裝、測試技術以及關鍵設備、儀器、材料核心技術,加強新一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工藝技術研發,培育集成電路產業競爭新優勢。積極有序發展大尺寸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TFT-LCD)、等離子顯示(PDP)面板產業,完善產業鏈。加快推進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三維立體(3D)、激光顯示等新一代顯示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攻克發光二極管(LED)、OLED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和關鍵裝備、材料,提高LED、OLED照明的經濟性。掌握智能傳感器和新型電力電子器件及系統的核心技術,提高新興領域專用設備儀器保障和支撐能力,發展片式化、微型化、綠色化的新型元器件。
3、高端軟件和新興信息服務產業
加強以網絡化操作系統、海量數據處理軟件等為代表的基礎軟件、云計算軟件、工業軟件、智能終端軟件、信息安全軟件等關鍵軟件的開發,推動大型信息資源庫建設,積極培育云計算服務、電子商務服務等新興服務業態,促進信息系統集成服務向產業鏈前后端延伸,推進網絡信息服務體系變革轉型和信息服務的普及,利用信息技術發展數字內容產業,提升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充分統籌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繼續擴大軟件信息服務出口,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依托新一代信息產業技術提升我國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層次和水平。
三、生物產業
1、生物醫藥產業
提高我國新藥創制能力,開發生物技術藥物、疫苗和特異性診斷試劑;推進化學創新藥研發和產業化,提高通用名藥物技術開發和規模化生產水平;繼承和創新相結合,發展現代中藥;開發先進制藥工藝技術與裝備,發展新藥開發合同研究、健康管理等新業態,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國際化。
2、生物醫學工程產業
整合醫產學研優勢資源,推進醫學與信息、材料等領域新技術的交叉融合,構建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新型生物醫學工程產品開發能力。研究開發預防、診斷、治療、康復、衛生應急裝備和新型生物醫藥材料的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形成一批適合大中型醫院使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診療產品;大力開發高性價比、高可靠性的臨床診斷、治療、康復產品,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和服務能力提升;發展數字醫療系統、遠程醫療系統和家庭監測、社區護理、個人健康維護相關產品等。
3、生物農業產業
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完善育種科學設施體系,加強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加快高產、優質、多抗、高效動植物新品種培育及應用,推動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育種企業發展,著力提升種業競爭力。積極推進生物獸藥及疫苗、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等綠色農用產品研發及產業化,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4、生物制造產業
以培育生物基材料、發展生物化工產業和做強現代發酵產業為重點,大力推進酶工程、發酵工程技術和裝備創新。突破非糧原料與纖維素轉化關鍵技術,培育發展生物醇、酸、酯等生物基有機化工原材料,推進生物塑料、生物纖維等生物材料產業化。大力推動綠色生物工藝在化工、制漿、印染、制革等領域關鍵工藝環節的應用示范,積極推進工程微生物與清潔發酵技術應用,提升大宗發酵新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四、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1、航空裝備產業
統籌航空技術研發、產品研制與產業化、市場開拓及服務提供,加快研制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大型客機,推進先進支線飛機系列化產業化發展,適時研發新型支線飛機;大力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型通用飛機和直升機,構建通用航空產業體系;突破航空發動機核心關鍵技術,加快推進航空發動機產業化;促進航空設備及系統、航空維修和服務業發展;提升航空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專業化發展能力。
2、衛星及應用產業
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相結合,以建立我國自主、安全可靠、長期連續穩定運行的空間基礎設施及其信息應用服務體系為核心,加強航天運輸系統、應用衛星系統、地面與應用天地一體化系統建設,推進臨近空間資源開發,促進衛星在氣象、海洋、國土、測繪、農業、林業、水利、交通、城鄉建設、環境減災、廣播電視、導航定位等方面的應用,建立健全衛星制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制造、運營服務產業鏈。推進極地空間資源開發。
3、軌道交通裝備產業
大力發展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適用、節能環保的軌道交通裝備,建立健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試驗驗證、運用維護、監測維修和產品標準體系,完善認證認可體系等,提升牽引傳動、列車控制、制動等關鍵系統及裝備自主化能力。
4、海洋工程裝備產業
面向海洋資源特別是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重大需求,大力發展海洋油氣開發裝備,重點突破海洋深水勘探裝備、鉆井裝備、生產裝備、作業和輔助船舶的設計制造核心技術,全面提升自主研發設計、專業化制造、工程總包及設備配套能力,積極推動海洋風能利用工程建設裝備、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等裝備產業化。
5、智能制造裝備產業
重點發展具有感知、決策、執行等功能的智能專用裝備,突破新型傳感器與智能儀器儀表、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等感知、控制裝置及其伺服、執行、傳動零部件等核心關鍵技術,提高成套系統集成能力,推進制造、使用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支撐先進制造、國防、交通、能源、農業、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發展和升級。
五、新能源產業
1、核電技術產業
加強核電安全、核燃料后處理和廢物處置等技術研究,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展二代在運核電安全運行技術及延壽技術開發,加快第三代核電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統籌開展第三代核電站建設。實施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科技重大專項,建設示范工程。研發快中子堆等第四代核反應堆和小型堆技術,適時啟動示范工程。發展核電裝備制造和核燃料產業鏈。
2、風能產業
加強風電裝備研發,增強大型風電機組整機和控制系統設計能力,提高發電機、齒輪箱、葉片以及軸承、變流器等關鍵零部件開發能力,在風電運行控制、大規模并網、儲能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設東北、西北、華北北部和沿海地區的八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
3、太陽能產業
以提高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器件使用壽命和降低光伏發電系統成本為目標,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生產制造新工藝和新裝備;積極推動多元化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產業化及其商業化發電示范;建立大型并網光伏發電站,推進建筑一體化光伏發電應用,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太陽能發電產業體系。大規模推廣應用高效、多功能太陽能熱水器,推動太陽能在供暖、制冷和中高溫工業領域的應用。建立促進光伏發電分布式應用的市場環境,推進以太陽能應用為主、綜合利用各種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城市建設。
4、生物質能產業
統籌生物質能源發展,有序發展生物質直燃發電,積極推進生物質氣化及發電、生物質成型燃料、沼氣等分布式生物質能應用。加強下一代生物燃料技術開發,推進纖維素制乙醇、微藻生物柴油產業化。開展重點地區生物質資源詳查評價,鼓勵利用邊際性土地和近海海洋種植能源作物和能源植物。
六、新材料產業
1、新型功能材料產業
大力發展稀土永磁、發光、催化、儲氫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資源高效綜合利用技術。積極發展高純稀有金屬及靶材、原子能級鋯材、高端鎢鉬材料及制品等,加快推進高純硅材料、新型半導體材料、磁敏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產業化。著力擴大丁基橡膠、丁腈橡膠、異戊橡膠、氟硅橡膠、乙丙橡膠等特種橡膠及高端熱塑性彈性體生產規模,加快開發高端品種和專用助劑。大力發展低輻射鍍膜玻璃、光伏超白玻璃、平板顯示玻璃、新型陶瓷功能材料、壓電材料等無機非金屬功能材料。積極發展高純石墨、人工晶體、超硬材料及制品。
2、先進結構材料產業
以輕質、高強、大規格為重點,大力發展高強輕型合金,積極開發高性能鋁合金,加快鎂合金制備及深加工,發展高性能鈦合金、大型鈦板、帶材和焊管等。以保障高端裝備制造和重大工程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高品質特殊鋼和高溫合金材料。加強工程塑料改性及加工應用技術開發,大力發展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醛和特種環氧樹脂等。
3、高性能復合材料產業
以樹脂基復合材料和碳碳復合材料為重點,積極開發新型超大規格、特殊結構材料的一體化制備工藝,推進高性能復合材料低成本化、高端品種產業化和應用技術裝備自主化。加快發展高性能纖維并提高規模化制備水平,重點圍繞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及其配套原絲開展技術提升,著力實現千噸級裝備穩定運轉,積極開展高強、高模等系列碳纖維以及芳綸開發和產業化。著力提高專用助劑和樹脂性能,大力開發高比模量、高穩定性和熱塑性復合材料品種。積極開發新型陶瓷基、金屬基復合材料。加快推廣高性能復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風電設備、汽車制造、軌道交通等領域的應用。
七、新能源汽車產業
以純電驅動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和汽車工業轉型的主要戰略取向,當前重點推進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推進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研究試驗基地建設,研究開發新能源汽車專用平臺,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進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突破高性能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術,大幅度提高動力電池和電機安全性與可靠性,降低成本;加強電制動等電動功能部件的研發,提高車身結構和材料輕量化技術水平;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究開發和示范應用;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化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