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相對平穩的上半年,LED行業在第三季度強勢以“漲價潮”開啟下半年行情。那么,下半年LED行業會呈現哪些新的機會,新的趨勢?
高工產研LED研究院(GGII)認為,全球LED產業正在進入“中國企業”主導的發展周期。一方面,中國本土LED產業格局已經基本形成,一批上中下游龍頭企業的業績增長和產能擴張進入新的階段。
尤其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強勢力量,更快速推動中國LED企業以兼并購方式快速擠占全球市場份額,并形成于傳統跨國巨頭之間的抗衡能力。
下半年,LED產業仍然面臨著更大的機會,當然風險共存。一方面,技術革新仍在快速演化,CSP等新技術成熟度加快提升。以紅外、紫外、車燈為代表的新應用市場在啟動。另一方面,圍繞資本、整合的產業兼并購將出現新的趨勢。
智能制造進入深水區
從全球智能制造的發展趨勢來看,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工業4.0還沒有真正到來。工業3.0時代其實并沒有過去,它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至現在,是以機器人代替人類作業的過程。而中國目前正處于2.5時代,因為中國離機器人普及還很遠。
來自高工產研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場規模達到3.57萬億元,預計2016年達到4.11萬億元,同比增長15.37%,預計2020年會達到6.34萬億元。
不過,增長率會逐年下降。2015年的增長率是17.43%,預計2016年的增長率為15.13%,到2020年估計會下降到8.75%。“增速緩解意味著智能制造的改革會進入深水區,很多問題會不斷爆發出來,會遇到很多困難,我們要提前做好這個準備。”張小飛說。
目前來看,中短期LED行業,尤其是下游照明應用市場的價格走勢仍是下行通道。但對于照明制造企業來說,瓶頸也非常突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效率低,多數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生產線設備的自動化程度較低,企業生產效率較低;二是勞動力成本高,受人口老齡化、通貨膨脹、政府政策法規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三是產品精度和良品率有待提高,企業較為依賴于人工操作,自動化程度不足,產品精度和良品率有待提高。
但我們仍看到LED照明智能制造的市場前景。首先是下游需求,LED滲透率仍處于快速上升周期,新技術、新材料、新市場的不斷涌現,對于制造自動化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尤其是標準化的推動,使得企業更為關注自動化改造升級。
其次是政策推動,2020年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0000億元,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動產業升級換代,并且投入巨大的支持和資金。未來,規模以上照明制造企業會更傾向于通過各地政策支持,來加快推動工廠自動化升級。
三是格局變化,中國企業加快并購國際巨頭,掌握話語權,中國市場成為全球最大智能制造市場。這勢必使得目前的自動化升級改造成本進一步快速下降。
從目前行業反饋的情況來看,下半年這些照明大廠將逐步推廣成熟的自動化改造方案,并對更多的生產線進行自動化改造。
陽光照明在半年報中提到,產能規模的擴大不是簡單的人員數量的增加,陽光照明為了加強人均產值提升的導向而有效推進,在多類產品和多種工藝環節都引進實施了自動化改造。對成熟的自動化方案進行適度的推廣復制,從而加強了成本控制,為公司整體毛利率的提升作出了貢獻。“自動化對降低用工風險、提高效率、提升品質都有幫助,也是一個制造企業的核心生產力。”陽光照明總經理官勇表示,對照明企業來說,自動化生產線無論是對于生產者還是使用者,對人才、工藝都有很高的需求,此外,也更需要產品設計定型,技術前瞻性。
專利戰,最后一道市場壁壘
隨著中國LED企業不斷的全球化擴張,專利問題已經越來越突出,并且成為中國企業真正走出國門的關鍵瓶頸之一。歷來LED上中游核心專利主要集中于飛利浦、歐司朗、日亞化學、豐田合成、科銳等國際巨頭手中,同時他們通過彼此的專利交叉授權的方式形成嚴密的專利網。而中國企業過去申請比例少而晚,基本上是2000年以后開始遞交的,且大多為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因此進入國際市場屢受挫。
但專利問題的解決辦法隨著中國企業規模的不斷壯大,尤其是中國上市公司開始進入海外并購的高峰期,擁有不同專利的各方,結束專利訴訟達成妥協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互交叉授權。這也將成為未來幾年的主要趨勢之一。去年7月,日本豐田合成先后將白光LED專利授權給中國的兩家LED封裝廠商,聚飛光電(300303)及易美芯光,達成了供應鏈戰略合作。獲得豐田合成的專利授權意味著可進入全球白光LED專利網,從而打開企業的國際市場成長空間,也為他們的下游客戶提供了白光LED專利保障。
同一月,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收購美國BridgeLux(普瑞)100%股權。此次股權收購成功,國內企業相當于控制所有企業的專利及交互授權,可以進行從芯片到模塊的垂直產品整合以及氮化鎵上硅芯片的開發,掌握芯片、外延片、封裝、白光、光學設計等多項核心技術。這些并購與整合,造成有些廠商可藉由母、子公司之間或是某些合縱聯合或策略聯盟之間獲得專利的保護,而因此找到某些市場的專利突破口。
此外,LED的技術仍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中,技術路線也不盡相同,即使有的專利到期了,還會有新的專利出現,形成新的技術壁壘和新的授權。這對于中國的企業來說,是新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