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期)
投影與電視非競爭,市場從合作開始
對于家用投影熱,有兩個看似矛盾的觀點需要理清楚:第一,上文所提到的,假如沒有電視機應用人群的“衰退”、“視頻應用模式和硬件的多元化”,就不會有家用投影的規模化發展和市場上位。從增減數據角度看,投影似乎真的從彩電哪里“虎口奪食”。但是,本質規律上是消費習慣的變化和升級,導致選擇傾向的調整。
第二,更多時候,消費者并不因為“買了電視而不買投影”,或者“買了投影就不買電視”——事實上,大多數投影機的消費用戶或者“即有投影又有電視”,或者是“沒有居住條件購買電視,選擇了投影”。
對于前者,主要的投影應用類型是:1.移動投影。例如驢友可以利用充電的移動投影在戶外,尤其是晚上看大片。這是一種很好的戶外休閑體驗,別有情致。這種風格有點類似于汽車露營電影院,但是又可以完全自由支配設備、內容和時間。
2.居家投影,第二臺大屏的概念。往往是注重生活品味和時尚型的消費者,在客廳電視之外,在臥室配備一個投影機,作為差異化享受的方案。這種應用改變了臥室不能有大屏幕享受的歷史——傳統電視機受制于觀看距離,大屏幕電視對空間的占用兩個條件的影響,使得一般的臥室很難有大屏幕,而投影徹底改變了這一點。尤其是對于低頻度應用而言,投影可以收納的優勢更為明顯。
對于第二類的沒有居住條件購買電視的用戶,選擇投影機的理由在于“便攜搬運、收納、兼具大屏震撼性”上。例如,租房一族、學生一族、宿舍一族等,他們都不適合購買大屏幕電視:大屏幕電視沒有空間放置,或者在搬家過程中極其不便。這些人群購買投影的理由,與他們采購電腦時,更傾向筆記本而非臺式機的理由是一致的。
以上三個細分的應用場景,除了“臥室第二臺電視”與傳統彩電正面沖突外,其他應用都與彩電“關系不大”。而第二臺電視在國內電視市場的占比不過2成,不能代表電視機的主要消費方向。這就使得投影的興起不是與電視的競爭,而是互相分工的關系,是滿足消費者差異化、多元化影音視頻需求的問題。
或者說,電視消亡、投影上位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過程”:投影沒有替代電視,而是消費者的需求升級了,電視的需求縮小、投影的需求上升——市場更為細分化。
技術創新升級,持續推動投影家用化
當然,對于今天的家用投影而言,消費體驗感還不是“完美無缺”的。分辨率4K化、亮度進一步提升、抗光幕的普及、產品更為輕便化、光學設計和性能的進步、光源效率的提高等等都需要“時刻努力”。
同時,投影機在智能化、軟件應用功能開發上,也有巨大的進步空間。還可以與其他設備進行結合設計,例如與吸頂燈結合的智能投影吸頂燈、與智能音箱結合的大屏投影音箱等,讓投影大屏實現“隱藏”存在。
但是,恰是看到“并非完美”的家用投影已經有數百萬的市場需求,行業人士認為隨著技術的進步,體驗的升級,未來家用投影市場的規模只會更大。尤其是結合投影產品價格的不斷下降,市場承受能力增強,家用投影市場獲得千萬級別的規模并非幻想。家用投影產業可謂前途無比光明,亦將在家庭娛樂大屏市場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