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疫情對文旅產業影響巨大,從一線景區到文旅服務再到文創衍生,每一個線下環節幾乎都陷入停滯。但往往危機和機遇都并駕而行,有些企業在這次危機應對中發現了線上發展的優勢及趨勢, 這或許為文旅行業提供了經驗,“雞蛋要放在不同的籃子里”,在未來保證線上、線下業務同時全面發展,從而可以從容應對突發事件。
疫情期間·線下文旅成“重災區”
近幾年,春節出游已經成為一種新“年俗”,春節旅游消費力指數持續增長。2019年整個春節假期,全國旅游接待總人數4.15億人次,同比增長7.6%;實現旅游收入5139億元,同比增長8.2%。按照近三年的平均增長預測,2020年春節旅游收入可達5500億元。然而就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狀肺炎疫情災難下,這5500億元的旅游市場幾乎回零。
▲近幾年春節消費力指示圖
1月21日,武漢封城,形勢急轉直下。全國30個省市先后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全國主題公園、文旅小鎮、文旅演藝、博物館以及春節民俗活動紛紛關閉或取消。牽一發而動全身,旅產業連帶的酒店、票務、旅行社等中間服務環節,同樣受到重創,形勢不容樂觀,不得不激發思索,未來又該走向何方,我們一起來探討。
疫情對文旅核心基礎及外延影響
景區是文旅產業的核心所在,一旦出現問題,對于每一個環節都會產生影響。很多景區都推出了春節主題活動,在年前做了大量營銷和宣傳活動的投入,如今卻竹籃打水一場空。景區遭受的重創,對于服務于文旅的策劃、文創開發,同樣影響深遠。文化IP的文創產品開發、衍生產品出版、發行等都非常受阻。同時,文旅各企業基本紛紛跌停,資本市場表現極其慘淡。
▲疫情爆發前高德地圖對烏鎮、象山影視城的春節出行預測報告
▲市值高達391億元(以春節前收盤數據為基準)的宋城演藝開盤跌停
就旅游景區而言,博物館本身肩負著文化傳播和文物保護的職能,雖不具有盈利訴求,沒有硬性指標任務的壓力,但這種情況下,如何繼續將文化傳播出去,也是他們當下面臨的難題。
企業自救·線上文旅成救市措施
受疫情影響嚴重,各企業開展積極的自救,一方面仰賴于文旅救市政策,同時也要開源節流,保證先活下去。(開源:開拓短程旅游線路和旅游之外的業務。周邊游成為短期內的新熱點。節流:壓縮控制成本,包括裁員、減薪,安排員工無薪假期或補休假期或輪班上崗等。)
然而,窮則思變,文旅危機重重的當下,我們也看到一些新的機遇和趨勢,或成為未來文旅發展持續加碼的部分,也成為面對疫情等突發事件的雙重保障,那就是從線下到線上,完善線上文旅新模式。
線上旅行·科技成熟保障“云旅行”順勢而生
疫情期間,線上的“云旅游”是游客旅行的首要選擇,也是旅游業運作的可行方案。
所謂線上云旅游:通過互聯網、VR、5G等技術,讓游客通過一部手機或其他設備就可實現身臨其境的虛擬旅游。景區720度VR全景實拍+真人語音導游,讓游客感受到3D仿真場景,深度了解景區,切身感受足不出戶盡覽各地風光。也可通過全景現實技術帶給游客一種沉浸式、交互式的體驗。
在國外早就有虛擬現實旅行方案。一些景區或旅行社的線上旅行APP,內置景點清一色為世界各國的名勝之地。把景點全部內容以虛擬現實的模式展示出來,游客只需移動手機即可預覽整個畫面的風景,具備360度全方位、4K畫質,讓“云游客”通過3D立體畫面游歷當地著名景點和探索景區隱藏寶藏。
在本次疫情的催化之下,各地政府更加積極的推動景區參與各種“云旅游”項目。另一方面,市場對于“云旅游”項目的需求也得到進一步刺激。
1線上博物館
疫情之下,眾多美術館、博物館接連發布暫時閉館的信息。但大眾和藝術近距離“接觸”的大門,并未就此關上。而是把展覽、活動、博物館搬到了線上。
其實,早有一些文旅專家就提出過數字技術對于文旅尤其博物館的影響。3D、AI、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技術浪潮裹挾而來,因為這些技術的存在,人們逛博物館的方式開始改變,數千年來人與藝術、藝術品、文物、藝術空間的關系,開始發生變革。
把博物館搬到線上,早就成為博物館文化保護與文化傳承的另一陣地。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早就建立了數字展廳,點擊進入一個與實體完全一樣的360度全景博物館展廳,可以通過移動鼠標游覽整個展廳,近距離觀看具體展品。對于展品的詳細介紹也能盡入眼底。
2020年紫禁城迎來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計劃舉辦一系列展覽活動,提供的全景故宮虛擬參觀之旅,讓游客在紫禁城內“漫游”。
在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虛擬展覽平臺上,可以放大每一個兵馬俑的面孔;在網上逛敦煌博物館,細看敦煌的壁畫和雕刻藝術;在內蒙古的博物館里觀看到巨大的恐龍化石……;南京圖書館、南京博物院、江蘇省美術館等也發布,春節不打烊,搭建網站展館,讓市民足不出戶也能體驗文旅大餐。
據了解,疫情期間,互聯網百度百科發起的博物館計劃,目前已經上線292家博物館,收錄312家的博物館藏品。
2線上旅游
文旅是一個基于體驗的場景化產業,它的優勢也是其劣勢,線上或可成為未來文旅企業規避風險以及帶動產業發展的一大措施。
在春節期間,火神山醫院建立期間,吸引了4000多萬網友“云監工”,并衍生出了無數的話題。雖然 “云監工”事件有其特殊性和偶然性,但也能看出,廣大群眾對于在線上觀看場景化事件和畫面的熱情。
面對此次疫情,除了博物館、美術館應勢而動。文旅行業也開始嘗試把旅游景點、文化地標以及旅游文化搬到線上,讓大家在屏幕中體驗。
如鎮江市文廣旅局推出360°VR全景導覽系統,全息影像欣賞金山、北固山、焦山、西津渡景區美景。VR全景在給市民提供真實的存在感和互動感的同時,配有旅游語音自助講解系統,可移步換景,足不出戶“聽”旅游,沉醉于景區深厚的文化底蘊。
成都開發了歷史文化地標展示系統, 能夠借助二維碼、微信、增強現實、無線定位、AR、VR等先進科技手段,運用文字、圖片、視頻、游戲等方式展示成都歷史文化地標信息和故事。
四川推出了“文旅相伴,宅家過年”線上旅游平臺。其中包括了在線看展覽、看演出、看非遺、看文創、看美景等專題。還可以通過 “全景看四川”平臺以360度視角的方式“線上游覽”青城山、峨眉山、九寨溝、樂山大佛等眾多四川省內景區。
美團近日推出了“宅家云旅游”專題,接入語音導覽等景區優質內容,讓大家足不出戶暢游祖國的大好河山。發布涵蓋展覽館、主題樂園、自然風光、文物古跡等多種景區類型,滿足不同類型用戶的需求。
除此之外的全景直播平臺,通過24小時直播分享,給大家一個長期伴隨式的直播。此次泰山開放的全景直播,通過云直播平臺架構等技術研發,實現泰山無死角景色展現;中國聯通推出了5G文旅互動直播服務,通過快手、斗魚、虎牙等平臺同步直播,首個合作景區紅旗渠在2月21日完成了首秀。
720度無死角“云旅游”正撞沉浸式風口
貼合“沉浸式的風口”,“云旅游”將獲得一次全線提速
隨著5G時代的到來,VR等各項技術也迎來了發展新機遇。在VR、AR、3D、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黑科技加持下,720度無死角的全景式視、觸、聽覺交互體驗的“云旅游”切切實實的滿足了廣大游客對全沉浸式旅行體驗。
根據《幻境·2020中國沉浸產業發展白皮書》,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沉浸體驗項目數量高達8058項,覆蓋12大細分產業及258類業態。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等國的沉浸行業各具特色,沉浸體驗項目數量及品質均達到較高水準。2019年全球沉浸產業總產值達51.9億美元。
沉浸式娛樂產品形式豐富多彩,但就沉浸式“云旅行”來說,也是未來文旅行業不可忽視的一項板塊。
▲故宮沉浸式“云看展”
中國沉浸產業發端于2013年,經過7年的良性生長,沉浸體驗項目數量達到1100項,覆蓋12大細分產業及34類業態,成為全球沉浸產業最為發達的市場之一,并在項目上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更有分析認為,國內沉浸娛樂產業有千億級的市場潛力。
▲無人機視角沉浸式煙花“云體驗”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提出了9項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政策舉措,其中就提到發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新一代沉浸式體驗型文化和旅游消費內容。
隨著消費升級與游客對旅游體驗追求的提高, 5G的商用和VR/AR等技術的廣泛應用,用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文旅體驗,擁有更強的互動性,這也是更多沉浸式旅游的發展方向。需抓住沉浸式這個風口,做出更好的旅游產品。
▲黃石公園沉浸式“云旅游”(可看到現場看不到的角度)
疫情過后,文旅行業會有一個回暖期,人們壓抑已久的出行熱情急需釋放,這對文旅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但同時,危難過后,文旅產業或許真該反思,積極落實各個環節的線上措施,能夠在危機中尋找到機遇,最終反敗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