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供應端的格局快速由競爭走向寡占已成定局,但是面板市場畢竟是由供需雙方共同影響的,如果產能過多導致供過于求,高寡占度反而會成為累贅。那么,未來幾年的面板產能走向是怎樣的呢?
過去的五年,大陸的新產線可謂“此起彼伏”,單純看增加的產線,17年至20年,每年都有兩條以上的新產線投入量產。雖然量產之后普遍需要爬坡期,產線投產后離產能釋放有9-12個月的時間差,但整體上的產能增加是放飛模式的,由BOE、華星、HKC和中電系新工廠輪番登場。
圖一:17年-22年LCD新工廠投產
數據來源:DISCIEN 注:以設計產能計算,10.5代線按照面積換算成8.5代線
持續4年的第二輪產能風暴使面板的供給大幅增加,同時大幅降低了供給方的集中度,行業第一的市占率不到20%,話語權分散,成為面板價格暴跌的主要原因。同時無論終端市場景氣或者不景氣,由于產能需要出口,在出貨量起伏不定的情況下,平均尺寸和出貨面積均有快速上升,直到今年。
圖二:16-20年LCD TV面板出貨面積趨勢
數據來源:DISCIEN
從圖表中可以看到,17-19年隨著新產線的不斷投產,出貨面積快速增加,但是到20年,雖然四條新產線帶來龐大產能,但出貨面積的增加極其有限,為近5年最低,最直接原因當然是投產到爬坡的時間差以及韓廠的退出帶來的產能減少,那這兩個因素的影響具體有多大呢?
圖三:2020-2022年月度產能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DISCIEN
事實上,今年投產的四座工廠均在年中或者年底,真正的產能釋放要到21年下半年或者22年,在20年年底韓廠產能密集減少的情況下,由于新產能釋放不能及時趕上,20Q3-21Q1整體產能將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直接導致Q3同比約有70K、Q4約180K的產能減少,相比后疫情時代中國和歐美等市場的需求上升,供給反而在減少,導致供需呈現緊張態勢,并且從產能上看,這種緊張態勢可能會持續到21年的第一季度。
基于產能推算21年以及22年的出貨面積的增長將為7.5M㎡和9.7M㎡,幅度各自達到4.6%和5.6%。以當下46.7寸的平均尺寸為基準,增加一寸消耗的面積為6.9M㎡,這個幅度的增長基本能覆蓋平均尺寸的增長,但難以形成大幅度的多余產能。
總體來說,經過17-20年的產能放飛期,后續的產能增加是非常克制的,再結合韓廠退出帶來的產能減少影響,20年下半年到21年第一季度為產能低谷。21-22年的產能增加多為已有工廠的爬坡帶來的增加,幅度有限,基本能覆蓋平均尺寸的成長,供需情況預計隨著行業淡旺季呈現動態平衡的態勢。
結合上一篇《影響未來面板供給的三要素之--從競爭到寡占》,供給方面寡占度是提高的、產能增加是克制的,而這些產能生產為市場所需的產品后,需要通過供應鏈到達所需要的品牌手中,但是隨著行業重構,面板的供應鏈也注定發生大幅調整,這會為供給端帶來什么樣的影響?請關注下一篇:“影響未來面板供給的三要素之—供應鏈重構帶來的流通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