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下午,FIRST x HISENSE 幀選直播間特別邀請了《歌聲緣何慢半拍》的導演董性以和《藝術死了》的導演周圣崴來做訪談;當晚在FIRST青年電影節的頒獎典禮上,這兩部影片又分別獲得了“最佳藝術探索·視覺呈現”獎和“一種立場”獎。
身份跨界:從美術到電影
在FIRST頒獎典禮上,《歌聲緣何慢半拍》的導演董性以說:“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影展,也是我第一次拿到電影的獎。感謝劇組所有人,感謝FIRST,讓我能站在這里開啟我的電影之門。”
董性以算半路出家,他是學美術出生,年過三十突然產生強烈的念頭:想要為家鄉拍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必須要找全村的素人出鏡。他說自己愿作一個中國的電影田園詩人,寫下最俗的詩篇。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小人物的故事。一個叫軍勝的男人,他從監獄中被釋放后決定重返故鄉,然而離家二十年,所有的人與事早已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軍勝幾乎成為了故鄉記憶之外的陌生人。他該如何重啟生活與自我救贖?影片就從這條脈絡出發。
在電影中,導演董性以采用了大量固定長鏡頭來形成個人的影像風格,片名中的“慢”字貫穿整部影片,無所事事的慢、游手好閑的慢,導演一股腦地把各種“慢”拋給觀眾,將觀眾真正帶入到了農村的那種生活節奏中。如果從專業的拍攝技巧與演員角度來說,《歌聲緣何慢半拍》的很多東西是很粗糙的,但正因為這份粗糙,它顯現出了另一種特別的樸素與真誠。若要探究導演如何成功跨界進入電影行業、這部影片因何獲獎,那可能最大的功勞要歸根于導演與創作團隊對其故鄉的溫情與深愛。
形式跨界:從游戲到電影
《藝術死了》的導演周圣崴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人,比如他喜歡自己DIY衣服,在紅毯上將垃圾“穿”在身上。他是個行走的“人形行為藝術”,而這部影片,更是一場大型的行為藝術實驗。
怎么評價《藝術死了》,那就是”藝術死了“(語氣詞)!這是一部偽紀錄片,導演構建了一樁匪夷所思的死亡事件:畫家劉剛以一種下跪的詭異姿勢死在了自己的畫室里,這個新聞在網絡上引發了一場熱烈的討論......周圣崴以游戲的思維去拍攝紀錄片,讓觀眾參與進來變成主創,比起電影,它更像一個具有多條故事線的可觸發的交互游戲,充滿了叛逆與戲虐性。
在FIRST頒獎典禮上,周圣崴導演說:“我有點意外,我坐在邊邊的地方,還以為自己不會獲得這塊板磚。當我們嘗試去定義一個物件的時候,定義本身是一種框架、一種束縛,我想要創造新的形態,我是一個沒有線的傀儡,但我愿意自己做舞蹈。”他獲得的獎項是”一種立場“,而勇于跨界就是他的立場。
技術跨界:從電視到電影
力圖打破電影藝術的邊界,讓中國青年電影人的作品能更多的發出聲音和光亮,這是FIRST電影節的立場;致力于打破客廳和影院的邊界,讓每個熱愛電影的人都能在家享受到極致沉浸式的觀影體驗,這是海信視象的立場。
普通的電視看電影,很容易因為尺寸的大小產生跳脫、出離感,也很容易因為畫質問題漏掉影片中用光影色調所傳達的情緒訊號。而海信激光電視擁有超畫質大屏和頂級環繞式音響配置,它的色域覆蓋為DCI-P3電影色彩標準的151%,已經超過了50%的高端影院,達到行業最高色域標準,足以開啟家庭院線新時代。從“客廳電視”到“家庭影院”,海信用前沿的顯示技術完成了一場創新性的跨界,成全了我們在家隨時隨地看大片的夢。
現在,FIRST青年電影節已經與海信達成戰略合作,包括《歌聲緣何慢半拍》、《藝術死了》等34部參展入圍的優質影片將在海信聚好看的“幀選”頻道獨家上線,為千萬影迷朋友提供獨一無二的、高品質的差異化內容與沉浸式的居家觀影體驗。
好久不見,因為同一種熱愛,我們聚集在此。
后會有期,即便第14屆FIRST已經結束,但我們對電影的熱愛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