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是一種觀察生活的方式,也是獲取思想的一種方式。在創作中,我們敏感地捕獲新的視角,新的思考,新的反饋。在前往自我的深處同時,慢慢接近這個世界的深處。
你是否對生活進行過細心地觀察,由此找到與另一世界相連的獨特接口?你是否能在一則視頻中發現創作新的可能?當從影像創作者的角度出發,創意又會是什么樣子?
這一期,巨量引擎推出的創意播客節目《意思波兒》,依然由互聯網創意人毛冬主持,邀請了正在熱播的電影《烏海》導演周子陽、攝影師戴顯婧和互聯網創意人徐凱敏,從創作者的角度,一起探討創意的新可能。
創作者的“洞察”究竟是什么?
眾所周知,在廣告與創意行業中,洞察具有特定的含義,但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洞察又存在著不同的解讀。作為影像工作者的戴顯婧來說,她認為洞察不一定需要有什么先變條件,而在于自我對周遭環境是否具有一定的敏感度,是否對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深入了解的驅動力。
同時,導演周子陽說道:“‘洞察’是廣告行業的詞匯,在我的創作朋友中,我們從來不聊這個詞,而談論更多是你是否足夠敏感和敏銳,這種東西實際上就是你感知和捕捉真相的能力體現。”
因此,當洞察從廣告行業進入到創作者中,它所代表的含義其實各不相同,廣告行業的洞察更偏重在對受眾和消費者的行為上,需要你能讀懂消費者,最終為營銷而服務。而創作者眼中的洞察偏向對生活事物的敏感和敏銳,需要你有觀察生活的感知力,受個體環境影響,敏感類型差異,這就要求創作者需融入到生活當中,不能閉門造車。
作為一名創作者,是該揚長避短還是補齊短板?
影像創作者戴顯婧說道:“對于創作而言,揚長避短和補齊短板并不是一個選擇題,創作就像一個海綿,它是不斷在汲取新東西的過程,也是在不斷建立新興趣和打破的過程,而最終還是在于創作者本身目的所在。”對于所擅長的東西,不拒絕夯實,對于不擅長的東西,也不拒絕嘗試,就創作本身來講,其實就是通過深入到自我的世界中,去找尋問題答案的過程。
創作內容也更像是一個尋找答案,自我表達的過程。在導演周子陽眼中,他說:“人如果不創作很難有思想,人是社會的個體,探索人的內心深處其實也是世界的深處。”創作是一個不斷把思想聚焦凝練的方式,同處在太陽底下的人,更重要的是在創作的時候,你是否能把產生的問題讓它找到最終的收口。所以,創作者需要不斷積極地思考,去接觸新鮮事物,但也需要不斷深入自我深處。
創作的表達上,如何不流于形式而有內容?
對于影像創作者來說,偏重利用視覺呈現來講故事,同樣于廣告片而言也是如此。用鏡頭展現內容,讓畫面更具有內容性非常重要。但不同的是,有的人所拍出來的視頻畫面空洞,無內容,但有的人卻能把為畫面賦予內容的靈魂。就此,攝影師戴顯婧說道:“雖然作品都是主觀的,感受也是見仁見智的,但能否有內容還是取決于創作者在拍攝中對人的觀察,是否是真實的,故事的挖掘是否足夠有深度。”畫面的內容并不單純是結構、圖畫色彩,還需要有人情味,最主要的是還原一種真實感。
而在導演周子陽的眼中,就如同他在拍攝《烏海》時,電影的創作在他看來是非常豐富的,可能有時候在視覺上會呈現得稍弱,但也是分類別而言,商業大片或許更偏向視覺呈現,但現實主義的影片會更注重現實,表現人內心的真實情感,在鏡頭語言上會與人物情感相匹配。
因此,在他們看來,技術一定是服務于表達的,任何形式的呈現,最終都會指向表達內容本身。
如何看待把創作內容商業化?
創作與商業兩者向來都有著緊密的關系,而內容變現也是很多創作者商業化的路徑。但有時候,創作逐漸商業化,會引起部分創作者的排斥,因為在很多人眼中,創作是很純粹的東西,而商業是帶有謀利性、目的性的,這兩者看上去似乎具有著天然的對沖關系。但在攝影師戴顯婧看來,她說:“我很尊重商業,很多企業家和商業經濟也在推動社會發展。但就我的作品而言,它是一種紀錄片或者說非虛構的內容,并沒有直接的轉化方式。因此,做純粹的創作者就專注創作,如果一開始就奔著商業化的目的,收效肯定甚微,還不如在最初就用理性去思考出一條商業化創作的路徑。”
在創作時,出發點不以商業化為優先,使得創作干凈純粹,在《烏海》導演周子陽眼中也是一樣。在他看來,以電影為例,不同項目所對應的商業性回收體系方式是不一樣的,借助媒體渠道進行電影宣發,收到高曝光效果和超高點擊,也是另一種讓內容被更多的人看到,與之產生共情的方式。
通常在廣告行業中,所有的內容都會被賦予商業化的定義,使得創作變得不那么純粹,但在有限的范圍框架之中,盡力保持自我創作的完整和表達,也是內容創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部分。創作與商業并不是排斥關系,而在于你對創作內容的定位,隨著內容越來越多元化,營銷內容從服務產品到服務品牌背后的精神也會逐漸成為趨勢,相信有洞察的純粹創作會更多,而基于此的商業營銷也會越來越內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