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不僅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承載著高質量發展的特殊使命。而智慧城市建設正是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隨著各地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縣域已是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新空間。在國家政策推動下,縣域智慧城市進入了爆發式增長階段,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文章來源:通信世界
作者:董正浩
新發展格局下
縣域智慧城市建設加速
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發生,國際國內發展環境日益復雜,“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已成業界共識。新發展格局關鍵是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而智慧城市建設以信息化為引領,推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城市建設、服務全面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的現實轉化,成為“雙循環”新格局下化解城市發展困局、帶動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劑良藥。
國家通過優化供求結構和制度變革,激活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消費升級,尤其是加速消費升級重心向低線城市和農村地區下沉,更加普惠、更多層次地釋放居民消費潛力。通過消費升級、區域洗牌,使智慧城市建設下沉,縣域智慧城市建設加速。據中國聯通研究院統計,2020年1—11月在各級政府信息化采購項目中,區縣級采購金額和項目數占比均高于省級、市級,其中采購金額占比67%。近幾年,縣域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需求激增,縣域急需通過打造智慧城市,利用技術形成倒逼機制,通過營商環境優化吸引投資,通過推動居民生活便利帶動消費升級,用技術進步實現縣域的改革發展,促進其不斷智慧升級,助力“雙循環”新格局的加速構建。
數字鄉村建設
已經初見成效
縣域智慧城市中數字鄉村的建設是重中之重。縣域高質量發展,需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提升縣域發展質量,推進發展進度。近些年,隨著國家政策的引導、市場的深入,我國數字鄉村建設已經初見成效。
2020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落實新型城鎮化建設補短板強弱項工作,有序推進縣城智慧化改造的通知》;同月,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的通知》。2020年11月27日,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會同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發布了《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報告》,該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水平達36.0%,較上年提升3個百分點。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財政總投入182.1億元,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社會資本總投入478.5億元,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達23.8%,行政村電子商務站點覆蓋率達74.0%,“雪亮工程”行政村覆蓋率為66.7%,應用信息技術實現行政村“三務”綜合公開水平為65.3%,縣域政務服務在線辦事率為25.4%。可以說我國數字鄉村建設已經有了明顯進展,隨著精準扶貧、電商下鄉、數字文游、互聯網+農產品、智慧農業生產、鄉村治理等項目的推進,眾多要素資源向縣域流入,數字技術將加速向縣域城市及農村地區融合滲透,數字鄉村的建設將成為縣域智慧城市重要的增長點。
智慧城市
打造縣域發展新IP
縣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充分結合當地的特色,目前很多縣域通過智慧城市建設與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等政策鼓勵項目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信息化建設成果的基礎性支撐作用,利用國家政策紅利,爭取國家政策傾斜,同時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將外部資源與本地資源結合,打造縣域發展的新IP,帶動更多的投資和消費。中國信息界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信息技術部教授丁文鋒曾表示,應打造具有縣域特色的“溫馨版”智慧城市,本著實用實效的原則,因地制宜。
以浙江蒼南印藝小鎮為例,該小鎮成功入圍浙江21個省級特色小鎮第四批創建名單,其采用5G、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打造智能化、可互動、有效的小鎮“大腦”,抓住“印藝”關鍵元素,成為全國首個以印刷產業為依托的特色智慧小鎮。
以紹興黃酒小鎮為例,該小鎮是浙江首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單位、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其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化新技術,對整個黃酒小鎮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緊扣特色小鎮智慧旅游創建要求,將黃酒小鎮打造成一個面向管理者、游客、旅游企業,集智慧管理、智慧營銷、智慧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化旅游小鎮。
以貴州省清鎮市為例,該市結合當地區位優勢、交通優勢、人才優勢和生態優勢,推進本土大數據產業發展,如今,清鎮市大數據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成為貴州省首個縣域“全光網城市”,同時被貴陽市規劃定位為大數據職教培訓基地、呼叫中心產業人才培訓基地、貴陽市唯一一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以上案例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同時結合當地區域特色,為縣域發展打造新IP,從而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加速投入,直接拉動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智慧城市大統籌建設
帶來更多挑戰
雖然縣域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初見成效,但是建設中很多問題不能忽視,縣域整體信息化水平偏低,部分垂直行業過度依賴上級部門,與其他部門業務隔離,“數據孤島”無處不在。更有甚者,相當多的政府部門還沒有自己的信息化系統。
隨著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深入推進,各地政府更加注重頂層設計,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統籌力度逐步加大,部分省份直接從省級開始統籌智慧城市各類項目的建設,特別是大數據平臺的建設,縣級政府利用省市兩級平臺,原則上不再建設獨立的公共數據平臺。全省公共數據由省級平臺負責歸集,縣級政府原則上不重復匯聚,確需匯聚須經省級部門審核,其他如政務云等項目也由省級或市級統籌建設。
智慧城市大統籌避免了重復建設和“數據孤島”,但是省-市-縣三級的數據共享和傳送機制還不成熟,在實際操作層面上,由于審批、權限等原因,導致數據回流不通暢,很多關鍵數據不能及時地回傳到縣域,但是縣域本地又無匯聚權限,導致縣域無數據可用。在這種情況下,部分縣域為了拿到重要數據,只能重新建設數據匯聚平臺,但是為了不違背省市大統籌建設原則,只能在立項時以改變名字、換湯不換藥的形式使項目獲得審批,某種程度上仍然造成了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
還有部分省級垂直管理的單位,在縣域沒有建設信息化系統的權利,也沒有任何的資金支持,只能利用省市級建設的系統。但是很多本地個性化的問題相當棘手,上報需求后流程又很繁瑣耗時,最后導致很多問題無法解決,被迫擱置。以上問題直接制約了縣域智慧城市的發展和民生福祉的提升。而解決以上問題,需要從機制上進行改革和完善,在大統籌建設的同時,要兼顧縣域的實際需求,保障數據回流暢通,給予縣域一定范圍內自主建設信息化的權利,提高縣域在智慧城市各領域創新的積極性。
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
縣域智慧城市將發揮更大作用
日前,我國多地接連發生局部聚集性疫情,農村地區疫情防控成為重中之重,縣域成為抗疫前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表示,疫情已經波及農村地區,河北石家莊、黑龍江綏化、四川成都等地疫情均發生在農村地區或城鄉接合部。與城市相比,縣域特別是農村醫療條件相對薄弱,基層醫療機構不能第一時間識別發熱病人,導致疫情防控出現疏漏,而且在整個疫情防控流程上,信息化手段不足,無法支撐政府精準防控。而解決這些問題,智慧城市的建設將發揮更大作用,同時也面臨更多挑戰。
通過縣域智慧城市建設,利用大數據技術和智慧城市各個應用系統采集的大數據,對疫情的范圍、特點進行分析,輔助政府決策。利用手機信令數據、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分析人員流動、疫情隔離等情況;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實名購票大數據分析與病毒感染人同乘情況;利用視頻人臉識別和交通卡口數據發現并追蹤病毒感染人員及車輛情況。縣級政府可以利用智慧城市的強大功能進行精準抗疫。例如江西省向塘鎮建成了省內首個鄉鎮級大數據平臺,在“智慧向塘”建成并投入試運行以來,已在當地的疫情防控、社會治理、消防監控等領域發揮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縣域的智慧城市建設將繼續升級,解決因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在公共衛生、人居環境、公共服務、市政設施、產業配套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加大項目的招商引資,因地制宜,根據縣域先前建設痛點和疫情發生后的實際情況,打造更加高效的智慧城市體系,縣域智慧城市2.0將推動縣域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