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歸消費級市場,量產即將到來
AR眼鏡作為移動終端的未來趨勢,推出初衷是面向消費者市場。但從2012年谷歌推出第一款AR眼鏡開始,因其不菲價格而被稱之為“富人玩具”,始終和普羅大眾保持著距離。可以說,AR眼鏡未曾真正意義上的到來。經歷2015至2017年的狂熱后,不少AR眼鏡公司更是于市場退潮中逐漸消亡。
在2020年疫情沖擊下的逆境中,AR眼鏡作為5G商業化的核心商業場景,激發了虛擬會議、云端展覽等更為現實和迫切的C端需求,重現升勢。據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AR眼鏡出貨量40萬,較2019增長33%,表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
另據IDC最新報告顯示,全球AR/VR支出在2019-2024年期間的五年復合年增長率(CAGR)預計為76.9%,到2024年將達到1369億美元。
隨著AR眼鏡回歸公眾視野,量產革命一觸即發。據TCL相關負責人透露,TCL在經過2-3年的預研積累后,AR眼鏡已經實現量產,并以ODM形式成功輸入韓國電信運營商市場,訂單總量居全球頭部位置,未來更有望進入日本、歐洲和美國運營商市場。
AR市場尚未爆發,痛點何在?
縱觀AR技術發展的時間點,當下已經處在了“下一代移動終端”概念全面爆發的前夜。市場興奮之余,透過AR賽道的曲折歷程,能夠看出,之所以屢屢受挫,與硬件形態、成本以及內容體驗的乏力不無關系。
首先,是硬件層面的瓶頸。從大型輔助設備,到智能手機與服務器協作,再到眼鏡形態的過程中,終端形態呈現輕量、便攜化趨勢。這意味著,在功耗、體積、重量、成本等方面大幅改善和提升的同時,對Micro-LED微顯示屏幕等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良率及量產難題難以突破,絕大多數企業尚未將產品形態達到消費級水平,只能在相對要求低的B端商業場景落地。
其次,內容生態同樣不容忽視。TCL相關負責人指出,5G網絡傳輸和全息成像技術會大大提升AR眼鏡的場景體驗,但沒有“殺手級”的AR應用,依然是制約AR眼鏡崛起的絆腳石之一。
除此之外,研發投入也至關重要。蘋果、谷歌和Facebook等世界級企業爭相入局后,差異化顯現在AR產業的發展路徑之上:蘋果仍在完善自身AR產業鏈,谷歌意圖重回消費級市場,Facebook側重補充內容生態。國內以TCL為代表,則通過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斷增強競爭力,這亦是現階段資本最為看好的一點。
硬件生態雙驅動,TCL搶先出圈
基于此,欲將AR眼鏡打造成未來發展新引擎并推向消費者市場,在科技巨頭們的戰略規劃中從沒有消失過。面對方興未艾的市場格局,各大廠商正加速硬件迭代演進以及軟件生態賦能。
作為中國率先發力AR眼鏡市場的企業之一,TCL早在IFA 2019便展示概念設備Project Archery,并于CES 2020推出了2.0版。據了解,Project Archery是一款分體式AR設備,主打穿戴式手機外接屏幕觀影(自身不具備電池或處理器)。其外形近似偏光太陽鏡,具備防曬護眼功能,并配備雙micro OLED顯示屏,可模擬100英寸大小的Full HD電視體驗,屏幕外的區域具備一定透光性,能夠在不影響視線的情況下使用,未來還有可能支持Alexa、Google Assistant等語音助手交互。
產品之外,TCL在屏顯領域的深厚積累將成為最大優勢。對于Mini LED、Micro-LED、印刷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TCL早已通過自研、合作等方式展開布局,持續發力技術、材料和工藝的研發與應用,引領我國顯示產業實現全球化的彎道超車。
不止于此,TCL還將汲取進入韓國AR眼鏡B端市場的成功經驗,通過加速推進6DOF、Slam、多窗口軟件等技術的研發,打造AR內容生態全場景應用,有力滲透消費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