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已經是成為了現代人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可最近,一則關于使用耳機的新聞讓小娘君想起了當年剛接觸到耳機的時候,父母經常呵斥的那句話——
“經常耳朵里塞著耳機,就看什么時候把你聽聾了!”
到底是什么新聞這么震撼,竟能勾起小娘君腦海中的遠古回憶?
近日,韓國不少消費者反應,在佩戴某品牌無線耳機后,耳朵出現流膿、結痂等癥狀。對此,該品牌方面回應稱,這款產品在上市前通過了國際機構的測試,已得到沒有有害物質的檢測結果,并表示由于耳機屬于入耳式,出汗或濕氣有可能導致類似問題。
(消息來源:愛范兒)
姿勢不對,耳機傷耳朵?
為什么佩戴耳朵后會出現流膿、結痂等癥狀?這是因為我們的外耳發生了炎癥。難道佩戴入耳式耳機聽音樂,就真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嗎?那我們首先就要知道,當我們戴上耳機的時候,耳朵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眾所周知,“將耳機戴上”之后,入耳式耳機就會與耳廓和外耳道緊密接觸,而緊密接觸的同時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壓力。由于耳廓和外耳道主要是軟骨和一層薄薄的皮膚,因此局部壓迫時間長了,容易造成缺血,就會影響耵聹腺分泌。
“耵聹腺”聽起來感覺很高大上,然而耵聹就是我們俗稱的“耳屎”。雖然聽起來有點不雅,但“耳屎”確確實實能起著潤滑耳道的作用,同時也能防止昆蟲、細菌進入耳朵內部。長時間佩戴耳機,耵聹腺分泌會受到影響,耳朵也會變得干癢。既然癢了,那當然就要抓一抓,快樂一下嘛~
殊不知,正是抓耳的“一時爽”,使得脆弱的外耳容易產生損傷,加重耳道感染的可能性。同時,佩戴耳機的時候有可能造成熱量積累,使得外耳變得潮濕,為細菌的滋生提供了溫床。看到這里,也許你已經知道如何避免外耳發炎的問題了——
1. 佩戴耳機時間不宜過長,單次佩戴最好不要超過一個小時。需要連續佩戴的話,可將耳機先拿下,讓耳朵休息一下。
2. 日常注意對耳機進行清潔,可以用棉棒蘸上75%酒精,或者使用含75%酒精的棉片進行擦拭。
3. 如果佩戴耳機之后覺得耳朵發癢,可以按下自己耳屏,輕微揉搓緩解。如果癥狀持續幾天仍然無法緩解,應到醫院就醫。
姿勢很重要,選購也要注意!
除了注意使用耳機的過程,我們在挑選耳機的時候也應該先對耳機進行了解,并且到實體店試用后再進行購買。不少廠商會對耳機造型進行優化,盡可能兼顧佩戴的穩定性、舒適度和透氣性。飛朵現售的耳機產品,都是秉承這樣的設計思路而來,無論是初階的飛朵小行星,還是中高階的天狼星MKII,在佩戴舒適度的方面都進行了針對性優化。
Fidue Asteroid 小行星
采用圈磁雙單元發聲結構的小行星,擁有天生的小體積優勢。在此基礎上,飛朵結合人體工學數據,反復修改出小巧圓潤的佩戴曲線,不僅擁有出眾的佩戴舒適性,而且通用性也很強。結合高精度MMCX可換線設計,小行星可以有線無線隨心切換,進一步拓寬使用場景。
Fidue Sirius MKII 天狼星MKII
蛻變而來的天狼星MKII,在打造過程中聽取了不少發燒友的意見和建議,在保證合理聲腔設計的基礎上,大幅度優化了腔體造型,佩戴舒適性得到了明顯提升。舒適又穩固的佩戴,能夠讓大家感受到可以越級挑戰萬元產品的規整聲場,扎實低頻和富有感情的人聲表現。
雖然耳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和享受,然而我們也不能一味沉浸在耳機營造的世界中。無論你是否發燒友,選擇適合自己耳廓形狀的耳機,在使用耳機過程中注意用耳衛生,這樣才能讓音樂的美好延續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