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專業為您著想,您身邊的音響專家!
震動如何對音響器材聲音產生影響?
玩音響有時候會覺得像變魔術一樣,換條電源線、訊號線或喇叭線,音響所發出的聲音就會有所改變。換線材會改變聲音,甚至在CD機、前級、后級的底部加上墊釘或墊板,也會對聲音有所影響。不知內里乾坤的玩家聽起來就會覺得非常神奇,特別是聽覺敏銳的朋友很容易就可以分辨出這些聲音的變化,到底這些配件是在玩什么魔術呢?
在電氣盛行的現實世界,生活空間充斥著許多射頻污染 (EMI、RFI,不論是傳導或是輻射),諸如手機、計算機、無線網絡等等,它們都以數MHz甚至是GHz的高頻幅射,非常容易侵入音響系統,然后再與音響訊號產生調變產生可聽到的聲音變化。
所以音響的電源線、線材、喇叭線以及其它被動式元器件;如電容、電阻、電感等,好比導線在音頻內以儀器測試看不出有何差異。其實真正影響聲音的就是其「通頻特性」,具備能過濾不必要高頻的組件,通常能帶來更純凈更好的聲音表現,就是因為減低了高頻噪聲對于音頻范圍的調變現象。
那為什么在非電氣訊號的領域,諸如電子機器的機殼材料、墊材甚至在機器上面壓件什么東西也能改變聲音呢?這就有意思了。說來所有的音響器材,不論是揚聲器或是擴音機、播放器等等,在播放音樂時都會受到自身或外界振動影響而產生劣化聲音。大家只須在播放音樂時用手輕觸器材,手指尾大概都能感受到機件的震動。
這種震動又不是電氣訊號,為什么會影響到聲音呢?這就必須回到電路的構成是由各電子組件連接所組成,早期的真空管電路,是用支架焊接并支撐電子組件,也就是俗稱的「搭棚」;現代的電路則是采用印刷電路板,將電子組件插入電路板進行焊接,透過電話板上的印刷銅皮鏈接而構成電路。
當機器外殼因為喇叭聲波的推動而產生震動時,電路中的組件也會跟隨著震動,此外還有組件本身所產生的震動 (如變壓器、CD拾音機構 ),組件之間所存在的潛在/雜散電容,都會由于因受震動產生的距離變化而造成最終的聲音變化;這些電容的變化雖然微小,但還是會在電氣訊號中產生影響并調變訊號,這種現象稱為「麥克風效應」。
所有的電子元器件中,「麥克風效應」最明顯的就是發生有真空管機,真空管組件體型龐大,但卻是「中空」(同樣大體型的電容皆為實心),都是很容易受震動影響的結構,因此「麥克風效應」非常明顯。至于其它固態組件電路雖然相對效應較不明顯,但依然無法避免。
「麥克風效應」在一些震動環境下運作的機器,都有明確的規范與對策,以避免震動對電路運作產生影響。所以在音響系統中震動會影響聲音不是「玄學」,而是有憑有據的,只是一般聆聽情況下「麥克風效應」不會造成損害,所以消費者一般都不會多加注意。
但在一些講究音色的音響玩家可是不會放過這些細節,在器材下方墊上腳墊或墊板,確實能減低受震動的影響,因此也降低了電子元器件受震動所造成的聲音渲染。當然也有可能是增加某種形態的震動,增加對音色的渲染也說不定。只是震動對于音響音色的影響并沒有任何可以測試的依據,任何的嘗試都只能最后的試聽才能確定聲音好與不好。此外,使用墊材在音響器材的下方所墊的不同置也會影響震動形態,這也會造成聲音表現的差異,這部份就只有靠自己多加摸索和嘗試,記錄不同墊放的位置對于聲音有何改變,再選出合乎自己喜好的聲音與相對的墊材擺設方式。
一些壓在機器上方的調音產品也是基于同樣的原則,只是藉由重量來壓抑震動的產生或改變震動的形態;另一方面機器本身重量愈重的,其「麥克風效應」就相對愈不明顯,當然也有例外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換個角度,音響器材還真的頗像樂器,若要展現出最佳的聲音表現,還是需要一番調音,不論是電氣方面或是機械震動方面,都還是需要我們悉心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