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季度論壇(2022年中期)上發表了題為《穩有基礎、穩中求進,構建更具競爭力和進取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的演講。他提出要培育中國自己的生態主導型的“鏈主”企業,今后二三十年,能夠形成萬億美元級別市場的“五大件”,大體上已有雛形,出現五個方向:一是無人駕駛的新能源汽車,二是家用機器人,三是頭戴式AR/VR眼鏡或頭盔,四是柔性顯示,五是3D打印設備。
一、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是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力量
當前無論是中國還是全世界的經濟運行都受到了三個基本因素的沖擊和影響:一是新冠疫情反復延宕;二是俄烏沖突升級;三是國際地緣政治競爭加劇。所以,最近關于經濟全球化產生的各種觀點比較雜,也比較多,有人以新冠疫情沖擊為由,說全球化轉向了,供應鏈要近岸化;有人以俄烏沖突為由,說全球化終結了,新冷戰開始;也有人以個別國家搞逆全球化為由,說全球化倒退了。總之,無非是說過去以水平分工為代表的全球化到頭了、碎片化了。所以,全球供應鏈要大調整。這些觀點看上去挺嚇人,但實際上很短視,對此,我們應該看看跨國公司上半年來是如何安排供應鏈,又是如何應對供應鏈不確定性。
實際上,全球化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直線發展,總是在曲折中上升,總是有各種不確定性。但不確定性中有確定性的主體,跨國公司應對種種不確定性時,基本有兩種確定化的策略。
一是產地銷,就是在一個地方生產產品后,直接銷往世界各地。這種模式下,一般需要當地營商環境符合至少五個條件:一是當地產業鏈配套比較齊全,容易形成各種產業鏈集群;二是交通物流電力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好;三是勞動力素質高成本相對低,并且足夠充裕;四是開放條件好,企業進行進出口貿易比較便利;五是當地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配套相對齊全。企業生產出產品后從產地直接銷售到全球市場。
比如,蘋果手機有一半出自于鄭州富士康,2021年蘋果公司出貨1億臺手機,絕大部分由蘋果公司銷往世界各地,這背后是圍繞著鄭州富士康的大量產業配套,集聚了零部件供應商、運輸企業、其他組裝環節廠商等,甚至為富士康設立了綜合保稅區,形成超千億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另一種是銷地產,在主要的銷售市場組織生產,直接滿足當地需求。這就需要當地的市場足夠大,與產地銷相比,銷地產有四個優勢:一是可以繞開進口保護關稅的限制;二是由于在銷售地組織生產從而降低物流成本;三是可以更加及時準確地掌握市場信息,根據當地客戶需求調整產品設計,更加敏捷地滿足客戶需求;四是由于在當地組織生產,稅收、利潤和GDP都留在當地,可促進當地就業,形成良性互動,更容易減少各種非貿易壁壘。
比如,2021年,美國通用汽車在全球銷售汽車600多萬輛,其中在上海和柳州的通用工廠每年合計生產300萬輛,在中國銷售290多萬輛,是典型的銷地產。2000年,通用汽車在全球銷售汽車800萬輛,現在它在全球的銷售量縮減到600萬輛,這600萬輛中有近300萬輛是在中國生產、銷售。除中國之外,它在世界各國也就銷售300萬輛,從當年的800萬輛降低到300萬輛,所以,通用汽車在中國市場實行銷地產不僅可以規避中國對進口乘用車高額關稅或其他的非關稅壁壘,還可以通過占領中國市場,持續不斷地研發適合中國消費者偏好的產品,使得它能更好地適應與其他車企在全球的競爭。同時,隨著中國繼續擴大開放,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不斷下降減少,貼近中國消費者,以中國銷售為其高額研發融資,進而維系全球競爭力,是很多跨國企業的首要考慮。
跨國公司選擇產地銷和銷地產兩種模式是精心計算的結果,是考慮了各種不確定性后的理性選擇和最佳方案,這兩種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減各種不確定因素帶來的沖擊。比如產地銷模式,蘋果公司和富士康之所以選擇鄭州作為生產組裝基地,是因為鄭州勞動力資源豐富,物流和相關產業配套好,是經過系統考察精心計算后的決策,絕不是隨意的投資沖動。同樣,通用汽車之所以選擇上海、柳州作為銷地產的基地,也是因為可以近距離地獲得客戶,而獲得客戶是應對一切不確定性的最大的確定性。所以,綜合這兩種模式,我們反過來思考全球化,未來只要人類社會各種消費需求在不斷增長,跨國投資貿易不會停止,還會繼續增長,只不過將會以更加集約、更加經濟的方式來呈現。
在這里我想強調,中國經濟是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力量。因為中國是世界獨一無二、超大規模單一市場,產地銷和銷地產這兩種模式在中國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施展,事實上與印度碎片化的市場不同,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加上門類齊全的制造業體系,造就了中國經濟獨一無二的強大競爭力,進而造就了不會輕易被撼動的全球供應鏈和產業分工格局。具體而言,中國市場的規模效應可以大幅攤薄制造業的研發成本、固定資產投資成本、物流成本、市場開發成本、甚至原材料采購成本,這種規模優勢可以影響到整個制造業成本的30%-40%。一類產品只要中國能夠生產,馬上就能夠大幅度壓低同類產品售價。這是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的威力所在。此外,中國擁有世界近20%的人口,一個產品一旦占領中國市場,相當于覆蓋了20%的世界市場,在這個意義上,搞銷地產對我國來說也是一個機遇。同時,產地銷和銷地產兩種模式還有利于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銷地產的部分產品可以外銷,產地銷的部分外銷產品也可以內銷。這也就是為什么特斯拉在如今情況下,仍然宣布擴大產能,再投入幾十億元在上海進行二期建設。
二、應對新挑戰需要穩中求進,建立更具韌性和競爭力的產業鏈體系
前面說到穩,光穩還不夠,還需要進,只有進有所取、進有所成,才能從根本上擺脫我國在某些領域受制于人的境地。為此,要在產業鏈、供應鏈等產業組織層面有新的迭代升級,有更高的質量和產業體系,才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占據主動,才能進一步發揮中國作為世界最大單一市場產地銷、銷地產的優勢,發揮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優勢。
下一步,我們要在以下五個方面努力實現新進展、新突破:
一是以產業鏈招商打造產業鏈集群。
要從過去招商引資就項目論項目的“點對點”招商模式向產業鏈集群招商轉變,打造空間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節約高效,規模達萬億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鏈集群。從這次疫情應對來看,那些產業鏈相對完整,產業鏈自成體系的地方恢復起來要比兩頭在外,高度依賴國際供應鏈的地方要快要好。集群化生產模式降低了從全球采購零部件所帶來的風險,疫情期間更突出了其競爭力。未來要努力推動形成三種集群:一種是制造業上、中、下游的集群;另一種是促使同類產品、同類企業扎堆形成集群;最后一種是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形成集群。如果把這三種產業鏈集群都集聚起來,這個地方應對各種沖擊的影響就會小。
二是進一步自立自強加快補鏈擴鏈強鏈。
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產業鏈中的薄弱環節實現補鏈擴鏈強鏈的計劃,實現更高水平的分工、更深層次的整合。集中對相對薄弱的物流保險、工業設計、金融科技、數字經濟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大力度補短板,這是補鏈;要利用日益形成的貿易關系將產業鏈上下游優勢企業導入,形成產業鏈高度集成,這是擴鏈;推動現有優勢企業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提升我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這是強鏈。推動補鏈擴鏈強鏈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更高產業鏈集群,這種產業鏈集群在國外需求依舊疲軟的時候可以通過努力營造以當地需求、國內需求為拉動的內循環,保證產業鏈集群的健康發展。當國際市場復蘇的時候,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擴大產業集群規模,發展質量。通過加強區域產業鏈合作帶動全球產業鏈的大循環,既有助于我國防范和應對類似新冠疫情這種全球斷鏈風險,又可借助產業鏈集群本身形成巨大市場份額,有效防范在某些關鍵領域被“卡脖子”。
三是要培育并形成一批既能組織上中下游產業鏈水平分工,又能實現垂直整合的制造業龍頭企業(即具備核心代工能力的龍頭企業)。
中國制造業門類齊全,在全世界形成一個十分突出的產業能力,即對復雜產品的組裝能力,這類高技術復雜產品的組裝廠,固然仍停留于“微笑曲線”的中間,與掌握著三鏈的跨國公司比,我們所在的中間環節的增加值不高。但也不要小瞧這一能力,因為它是成百上千產業鏈組成的龍頭企業,這一能力背后是對產業管理水平供應鏈組織能力的集成,也是我們不可多得的一大優勢。他們到哪個城市布局,哪個城市跟著形成上中下游等幾百上千個產業鏈集群,從這個意義上講,龍頭代工企業是布局產業鏈的一個指揮棒。中國目前也開始有了這類企業,比如,比亞迪電子、立訊精密等都是最近幾年新崛起的、重要的,能夠在電子制造業領域、各種機械加工領域形成龍頭代工總裝,對產業鏈進行布局的企業,他們到哪兒,哪個城市的產業鏈集群就會相對較快形成。
四是要培育中國自己的生態主導型的“鏈主”企業。
微軟公司、google公司、蘋果公司都是生態主導型企業的典型例子。以蘋果公司為例,它是一個“無部件制造商”,不做硬件的企業,是以知識產權為基礎組織全球產業鏈的特殊商業組織。蘋果公司不直接生產蘋果手機,憑借其擁有的專利商標、版權品牌、產品設計軟件、數據庫等在生產前后組織、管理和經營著全球產業鏈的標準。全球蘋果手機產業鏈的標準由它提供,手機供應鏈的紐帶由它管控,上千個供應鏈上企業互相清算結算的價值鏈、專利支付管理的樞紐由它掌控,它掌控著產業鏈標準、供應鏈紐帶和價值鏈樞紐,主導著蘋果的生態。看起來蘋果公司不做制造業,只做一些服務業,但是它掌握的生態使得蘋果產業鏈全球80%的利潤掌握在蘋果公司手里,而干活的上千個企業其實只分享了20%的利潤。中國在產業鏈發展當中既要有產地銷、銷地產的吸引能力,更要有組織產業鏈布局龍頭企業的能力,特別是要爭取產生能對三鏈控制的企業。在這個意義上,一是要利用中國大市場為這類企業推廣應用迭代技術,提供強有力支持;二是要鼓勵這類鏈頭企業樹立全球視野,根植全球體系,通過搭建國際交流項目合作和市場開拓平臺,幫助這類企業在全球開展知識產權、行業標準的布局;三是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生態主導型“鏈主”企業的共性特征是在底層技術上形成自主的知識產權,要支持這類企業的發展壯大。
五是要謀劃布局一批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產品。
這是新一類產業變革的制高點,產業鏈集群化真正的主戰場在一些世界性的、具有萬億美元級別的、對中國來說就是具備萬億元級別的耐用消費品產業鏈集群。事實上,全世界每隔二十到三十年就會產生四到五個代表性的耐用消費品,進入千家萬戶,不管在中國、亞洲、歐洲、美國都是如此。比如,20世紀50年代-70年代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等,八九十年代是空調、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21世紀以來的二十幾年,在中國是手機、筆記本電腦、液晶面板電視機、汽車等,這些產品的全球市場規模往往都超過萬億美元,在中國就是萬億元,哪個國家、哪個城市能夠把這些產業發展起來形成集群,就會在國際競爭中走在前列。當下,我們不要著眼于過去二十多年已經形成的四到五個產業鏈集群之間的競爭,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未來的“四大件”“五大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從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產品入手打造戰略性全局性產業鏈”,就是這個意思,是非常重要的指導思想。今后二三十年,能夠形成萬億美元級別市場的“五大件”,大體上已有雛形,出現五個方向:一是無人駕駛的新能源汽車,二是家用機器人,三是頭戴式AR/VR眼鏡或頭盔,四是柔性顯示,五是3D打印設備。要積極進行前瞻性布局主動出擊,圍繞這些重點產業形成一批國內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鏈集群,形成一批能夠在全球去布局的龍頭代工組織企業,特別是能夠形成四五個新產業的“鏈主”企業。
總之,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中國有基礎。假以時日,穩中求進不僅能夠構建中國本土更具韌性和競爭力的產業鏈體系,而且還應有一批能在全球布局產業鏈供應鏈的龍頭企業和“鏈主”企業。這些龍頭企業和“鏈主”企業不僅能夠在中國布局,而且還要主動到東南亞、RECP地區、或其他地區布局,那時候產業鏈布局主動權掌握在中國人手里,這是我們統籌發展與安全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