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
博物館數字化如何紓困?
敬請關注“博論物語”線上直播
博物館大咖在線解答
如何理解博物館展覽與數字化創新的融合理念?
現如今,我們對博物館的理解仍然屬于實體世界的范疇,而只有在追溯到人類共有的兩種基本行為時,我們才會將博物館與虛擬世界關聯在一起。
從傳播交流的行為來看,我們一直在探索傳播方式的路上前行,而博物館承載著國家重要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傳播的重要使命,因此數字技術給博物館帶來的傳播文化的方式,其實是一種歷史必然。
從收集存儲的行為而言,博物館是展示人類精神文明的文化平臺,在數字化時代,博物館藏品的展示方式已經不再限于管理、研究、策展來發揮其價值。
以巴可助力博物館轉型數字化的方案為例,許多博物館展品可以在專業的投影顯示技術下,配合LED屏、投影和動畫營造光影氛圍,借助3D與觀眾實現虛擬互動,實現打造眾多展覽的視覺奇觀。
然而,由于數字化使展覽形式在傳播領域中得到大范圍擴張,且不斷積聚的數據本身更能成為一種具有巨大價值的資源,導致一些博物館在深化數字化的進程中,可能會忽視了博物館展覽的理念,以及數字化博物館這個特殊的數字平臺選擇數字化的真正價值。
當一些博物館出現了極端追求數字化而忽略了展覽本身意義的現象后,我們該如何看待和警惕呢?
如何實現數字藏品與數字科技的資源融合?
博物館作為收集和儲藏的文化平臺,積累了大量資源數據;作為開放的文化機構,儲存了大量用戶與多媒體數據,這些海量數據是博物館的優勢,也是提供大數據服務的基礎。
據調查,傳統博物館數字展覽的內容呈現方式大多是電子屏、觸屏選擇播放等,這些展覽方式的一成不變會造成參觀者的審美疲勞。
經調研,全國近6,000家博物館,超過7成還停留在簡單的交互形式,尤其是地方博物館自建館以后幾乎沒有對館內數字內容進行過升級改進,造成館內參觀者日益減少。而藏品作為博物館重要的動態資源之一,當數字技術與藏品資源實現融合的時候,大數據思維就顯得十分必要。然而這些藏品數據中的絕大部分并沒有被激活。
那么博物館業界和數字技術的創新者,如何有效應用數字技術激活藏品資源呢?如何更好地推動數據信息與知識行為的融合呢?
如何延伸恪守職業倫理,帶來有效的數字化服務?
博物館在持續蔓延的新冠疫情的影響下,眾多展覽形式與創意想法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我們仍然可以確定的是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的需求是相互的。
在數字化博物館的建設中,用戶的角色發生明顯的轉變,觀眾更多的可以作為一個博物館數字化平臺建設的參與者來考慮,他們既是內容的瀏覽者又是相關重要數據的提供者。另外,博物館的職業倫理與數字技術的創新緊密共生,職業倫理約束著在博物館,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哪些行為可以做,應該做。
而調查顯示,仍約有41%的人并不是時刻活躍在互聯網潮流中的,數字素養匱乏和數字基礎設施的不足,加大了人們在應用博物館文化資源的差距,這與博物館作為一個公共文化機構,向所有人開放和服務的職業性質是相背離的。
那么,博物館線上資源和文化藝術資源,如何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實現多重延伸和有效渠道呈現給用戶大眾呢?如何在恪守職業道德的同時,為公眾提供更安全優質的個性化服務呢?
紓困
簡而言之,博物館數字化進程中的這些未知因素,在根本上影響著博物館轉型數字化的可持續發展,而博物館與數字化的充分融合,從技術上來講,也離不開正確的方案與選擇。
作為可視化領域的先鋒者,巴可中國與博物館在講述未來的精彩故事之前,必然面臨著著眾多困難,那我們在面對未來一切未知時,應該如何做到心中有“數”呢?也許這場直播會帶給我們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