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沃野千里,世號陸海,謂之天府。
2200多年前,李冰憑借卓越的智慧,組織岷江兩岸人民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不僅免受洪澇,更成為了既可灌溉又可通航的富饒之鄉,時至今日,都江堰仍發揮著巨大的灌溉效益,滋養著這片古老的土地。
都江堰
截至2023年,都江堰灌區的范圍已橫跨岷江、沱江、涪江三江流域,灌溉面積達1133.2萬畝,占四川省有效灌溉面積的1/4。都江堰這座城市以水為魂、因水而興,前人的智慧造福了巴蜀人民兩千多年,如今,新一代的人們繼續傳承這份智慧,用科技的力量守護這片流淌千年的碧水。
從治水到護水
智慧在這里傳承與發展
都江堰市境內有干支斗農毛渠五級渠系,水系總長3352.6公里,并有2座水庫,境內流域廣闊,環境復雜。近年來,都江堰市積極推進水功能區的精細劃分和常態化監管,全域化推進污水處理工作,連續多年城市水質綜合指數排名成都市第一。
從2200余年前的智慧治水,到如今的智慧護水,這背后是一代代智慧的傳承與發展。
水環境數據監測
在科技的助力下,都江堰市的護水工作邁向了新的高度。近年來,都江堰陸續建設了信息化的監管模式,基于2200米的全封閉脈沖式電子圍欄、19套移動式電子圍欄、289套視頻監測設備和 24 個水質自動監測站、16 個大氣監測站等,實現了對水環境數據、大氣數據和視頻畫面的實時獲取。這種科學的監測方式優化了傳統的經驗管理,大大提高了護水工作的效率和準確性。
外場人員需要維護物聯設備
然而在實際中,工作人員們也曾面臨一些挑戰。內場運維人員需要處理分散在各個系統之間的大量數據,如何更有效地管理這些數據成為了一個難題。而外場工作人員需要從管理中心驅車趕往現場,但諸如排污水的情況,等到了現場可能早已經結束,這時他們需要聯系管理中心調取更早的畫面與數據并遠程傳輸,導致處理一處異常可能就要花費半天時間,影響護水效率。
讓數據“說話”
智慧護水再升級
都江堰的建設凝聚了李冰和無數代水利人的努力,而如今通過智能化技術,護水也變得更加高效。大華股份攜手生態合作伙伴四川世紀縱辰實業有限公司,打造智慧物聯感知平臺,助力都江堰智能化管理水環境,讓傳承千年的治水之智再升級。
通過水質監測站、大氣監測站等,水環境能基于各項數據更科學地展現,管理中心統一匯聚、整合多方數據資源并地圖可視化展示,使得內場運維人員可以在一個系統上完成對水環境各項指標的快速巡檢,及時了解區域內的水質情況。
綜合預警平臺
同時,每項水質數據均設定了閾值,當某個水域的數據發生突變,運維人員會收到平臺報警,第一時間派發任務安排人員前往處理。外場工作人員到達后,通過移動端的app直接調取現場歷史畫面與數據,從而實現對異常情況的快速響應和處理。
水質數據趨勢分析
日常工作中,他們還會定期查看各個區域的水質變化趨勢、報警趨勢,通過平臺直觀展示各類數據不同時間段內的變化,為保護水源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智慧環保綜合管理平臺
依托視頻智能技術和豐富的物聯設備數據,智慧物聯感知平臺將都江堰的水利數據進行了全面、精準的整理,使其呈現得井井有條。通過物聯設備的互聯互通,平臺實現了對水利設施的遠程監管和智能控制,以完成一次巡檢為例,時間從原來的2小時降低到了30分鐘,極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安全性,都江堰的水利管理工作也由此邁上了新的臺階,為水環境的治理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東流不盡秦時水,潤澤天府兩千年,奔騰的岷江水經都江堰,潤澤天府之國的千里沃野。都江堰在水功能區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經濟發展等方面不斷探索,讓汩汩清水成為滋潤民生的“幸福之水”。大華愿用科技力量助力水生態保護,讓社會更智能、讓生活更美好,為構建安全、低碳、美好、和諧的世界不懈努力。
今天是#世界水日#
讓我們一同捍衛水環境
攜手共創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