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對新質生產力是如何解釋的,為什么新質生產力會成為新一輪發展的關鍵詞。
·
認真學習中央有關精神,我們認識到,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關于新質生產力,目前的學習、討論正在深入。我們文化工作者從來對新技術的出現、對新生產力的形成就十分敏銳。先秦時的《彈歌》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內容是“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意思是折斷竹子,連成弓,彈出石塊,射擊野獸。這里描述的狩獵,就是當時的先進生產力了。這首歌不僅保留在中國文學史里,還鮮活地留存在今天蘇州吳中一帶的民歌中,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詩經》中的《七月》,記載了先民一年四季按照節氣春播、夏長、秋收、冬藏,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業方面最重要的科技,今天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國家博物館老館員孫機老師,本是總工會一位宣傳干部,跟著沈從文學習古代服飾文化,深入以中國古代物質文明,有很多自己的發現,比如他從一幅名畫中看到古代荷蘭農民撒種的畫面聯想到,中國在這個時候已經耬車耕種,遠比“撒種”先進。這些發現,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今天,新技術的迅猛發展,更是讓文化工作者感同身受。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一個時期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合乎邏輯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改革開放以來,科技被明確為第一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工作放在前所未有的位置。當今世界,科技發展迅猛。歷史上中國的科技長期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近代以來,中國錯失了前幾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處處挨打,因此,這一次下決心絕不錯失機遇,這是全黨全社會共識。而且,國內的經濟轉型升級也迫切需要來自科技的支持。除了這兩個原因,我認為,中國重視科技思想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的科技傳統是重民生、重實用,先秦時期工藝著作《考工記》,關注“民器”,由此形成了貼近民生的技術取向,決定了我們在新技術應用上落地快、扎根深的特點,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又產生了一系列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形成了新的技術生態和生產力質態。
·
二、在文化和旅游行業,如何結合,產業內的單位如何找到機會、抓住機遇。
·
第一,把握文化與科技結合的規律,乘勢而上。互聯網、數字技術興起以來,文化藝術領域在應用上總是走在前面,在藝術方面,數字音樂、數字戲劇、數字美術、數字影視,早就占據了半壁江山。借助新技術,公共文化服務大眾,過去是做什么他們吃什么,現在他們不僅“點菜”、“評菜”,還主動“做菜”,而且打通了城鄉,把服務的觸須深扎進基層;新技術在保護傳承文化遺產上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吸引了全社會的注意力和參與的熱情。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更是得到新技術的助推,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與新技術相結合的文化和旅游產業,實際上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將要著力發展的未來產業。
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文化與科技從來密可分。歷史上藝術與技術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藝術與技術相互激發。有很多新技術就產生在文化藝術領域,比如造字術、活字印刷,有的產生于其他領域但很快用于文化藝術領域,比如指南針用作羅盤,火藥用作煙火。
二是數字技術與文化藝術有很強的親緣性。數字技術作為一種記錄、儲存、處理、傳播的符號體系,與以往在語言文字作為表達工具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只是它具有以往所有表達工具所沒有能力,它既是科技創新,也是文化創新,所以,它突破了長期以來技術想象與藝術象想分離的狀況,即藝術想象是從具象到具象,是形象思維,而技術想象是從具象到抽象,是抽象思維,而在今天,藝術虛構與技術虛擬出現了匯流,特別表現在沉浸式技術、虛擬現實技術、AIGC、SORA文生視頻、元宇宙等技術的應用上,表現在虛擬人、虛擬場景的載體上。
三是文化自信深入人心。文化建設因此有了厚實的社會基礎。文化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文旅產業能夠達到育民、樂民、惠民的目的,文化產業能夠與相關產業相互成就,這些作用表現得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十年來崛起的文創,通過具體的文化產業和服務,實現了物質性與精神性的統一、功能性與審美性的統一,為文化,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融入文旅市場、融入時代找到了新的路徑。
第二, 把握生產力三要素(生產者、生產資料、生產對象),實現新技術的三個賦能:
一是賦能生產者。這是文化產業的創造主體,又分三個層次:
首先是要提升文旅產業的從業人員,而且越廣泛越好、掌握的技能越熟練越好。文化產業和旅游業作為改革開放后的新興產業,從起步時就得到科技的支持, 懂專業、懂市場、懂科技,文化和旅游產業一直是在呼喚這樣的復合型人才。也正是這樣的人才,推動了文化產業迅速崛起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旅游業的發展更加迅猛。從數字技術的行業普及度來說,文化和旅游行業從業人員相對走在前列。這為我們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形勢下,讓每個勞動者熟練掌握數字技術打下了基礎。
其二是提升消費者。文旅產業從業者不僅要用新技術武裝自己,而且要用它武裝消費者。如果消費者沒有掌握相關技術,這些技術在文旅產業就成了屠龍之術。這些年,智慧文旅平臺,如果不是社會有較高的普及度,就不可能從最初的管理平臺,進一步拓展為經營平臺、消費平臺。如果不是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為老百姓應用,作為消費者他們很難確信買到的是原汁原味的地方產品。
其三是提升作為文化創造主體的人民群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是文化工作的使命。當前的文旅產業出現了主客共享的趨勢,消費者不只是簡單地作為審美產品和服務的接受者,而且作為創造者介入宣傳營銷、生產制作、在場消費及后續服務等一系列過程,這是個巨大的變化,而它基本上是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實現的。值得注意的是,參與主客共享的“客”還不僅限于消費者,還包括“吃瓜群眾”。去年以來,相繼出現淄博燒烤、貴州榕江村超、哈爾濱冰雪旅游有目前風頭勁健的天水麻辣燙、開封王婆說媒,很大程度上是網民的杰作——網民發現并上網、網民轉發、推波波瀾,在場與在線相互呼應,旅游從業者與在地居民相配合,旅游產業的利益相關方面與“吃瓜群眾”共襄盛舉,終于成就了一個個現象級旅游城市。這是旅游的新風景,也是文化主人的新發揮。他們的工具主要是視頻,隨著SORA文生視頻、元宇宙等技術的發展,隨著新技術給他們賦能,這種表現將更加精彩紛呈。
二是賦能生產資料。文旅工具的先進性,主要表現在裝備制造和應用上。我國已經是文旅裝備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強國,這與我們國家裝備制造業的總體水平是一致的。我們有著發展文化裝備制造業的優勢,比如,有完備的工業制造體系和較強的科技支撐基礎。比如舞臺搖頭燈,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是一個小機器人,所以,雖然光源這樣的核心技術是外國公司的,但是,這些年來它總是我國舉辦新成果的發布會,因為我們不僅有完備的制造業,還有與新的光源產品相匹配的科技能力。近年來,加快了數字化、智慧化步伐,在前不久深圳的博覽會上,我們高興地看到,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術應用于我國的文旅裝備,有令人鼓舞的進展,因此,博覽會吸引了大量海內外客戶,其發展前景令人可期。要特別強調的是文旅裝備越先進、越高級,對我們裝備使用過程中的檢測和人員的要求也越高。
文化資源也是重要的生產資料,轉化為文化資產乃至于文化資本,能更好地創造出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這也需要借重數字技術。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強文化旅游資源大數據建設,開展資源數據采集、存儲和分析發掘、可視化應用等,以文化基因庫、數據庫、題材庫等形式,建設政企互通、事企互聯的大數據體系,為文旅資源進入要素市場提供基礎,為資源轉化提供數據支撐,并且可投資、可增值、可變現。
三是賦能生產對象。借助新技術特別是數字化之力,文旅產品和服務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產品和服務全面納入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進程,數字文旅的新生產品和業態,如同雨后春筍。經過數字化洗禮,文化產品和服務已經煥然一新,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可能還將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山雨欲來風滿樓”,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文旅產業的各個領域、門類都在蓄勢待發。我剛從河南南陽鎮縣調研回來,那里的玉產業從無到有,目前有四十萬從業者,“玉材買天下,玉人走天下,玉器賣天下”。鎮平縣在發展電商方面也是全國先進縣,借助數字技術實現了個性化定制、智慧化手段管理。現在,這個縣又在開展新質生產力討論,要抓住這一輪新的發展機遇。
一個時期以來,文旅的生產對象方面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就是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文化服務從生活性服務延伸到生產性服務,從服務居民到服務生產過程,從獨立的文旅產品,衍生為生產要素,即文旅要素、與消費品工業、裝備制造業、建筑業、體育業、康養業、特色農業等眾多行業的實用性要素融合在一起。目前,以文化為圓心,已經形成文旅融合、文體康旅融合、文旅與相關產業融合三個由內而外、由近及遠的融合圈層,在這些融合中,數字技術和平臺發揮了穿針引線作用和催化劑作用。近年來出現的夜經濟、冰雪經濟,其實是與文旅融合的產物,從文旅的角度就是夜文旅、冰雪文旅。這些融合業態,構建了全新的場景,又成為文旅產業和相關產業新的施展空間,也就是從生產對象到生產工具的深化。
第三,加快形成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系。目前的文旅產業已經出現社會化趨勢,各個行業從自身轉型升級、特別是構建企業和行業的“微生態”出發,加強自身文化資源的開發,形成了各具行業特色的文旅產業,目前出現工文旅、農文旅、商文旅、學文旅(研學)、軍文旅(軍事主題旅游),實際上是文旅產業與相關行業相向而行的產物。正在緊扣這樣的時代脈搏,相關部委與文旅部門加強了聯動,特別是圍繞數字技術的新發展,工信部門加強與文化和旅游部門的合作,聯合相關部委共同出臺了推動元宇宙技術發展的三年行動計劃、關于布局未來產業的措施、更新文旅裝備的項目,推出了沉浸式技術應用的典型案例,等等。這些體制機制創新,為文旅產業的市場發展、要素集聚,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標準從來是科技成果轉化中標配。先秦時期的《考工記》,是一本科技專著,也是一本標準化專著。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進程中,標準化的作用十分關鍵。標準的本質就是共享,促進相關方的協調發展。近年來,標準化作為質量強國的抓手,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更加依靠標準化。近年來,國家著力推動標準化改革,引導形成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協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相互補充的標準化體系,這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適時之舉。數字化時代,要嘗試形成人文引領、法律規范、標準協同的管理體系。
·
一、你近期的研究方向,有什么計劃?
·
一是數字化與藝術化的關聯。我們正迎來數字化時代,也正迎來藝術化時代,而且,數字化與藝術化都有超強的融合力,要促進彼此融合,彼此借力,形成類似于“跨界聯名款”的效應,共同向相關產業融合,開創一個嶄新的數藝時代。
二是對縣域、鄉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研究。新質生產力既要頂天,也要落地,讓新質生產力在基層開花結果。
三是數字時代的人文思考。技術從來是雙刃劍,數字技術在成為先進工具的同時,也帶來種種危機與挑戰。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發,從中國傳統科技思想觀照,在數字技術應用上趨利避害。
·
·
作者簡介
孫若風
文學博士,高級記者,博導。全國旅標委主任,全國文體康旅裝備聯盟理事長,中央美院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文化產業協會文化元宇宙專委會首席專家。工信部工業文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甘肅省委宣傳部與蘭州大學共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中國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中國農業出版社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