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智能系統領導廠商研華科技在“大中華區智慧物流與車隊管理高峰論壇”中,協同臺灣車載資通訊產業協會以及德飛科技等產業伙伴共同提出”智慧巴士應用標準架構”,包含車載電腦終端、影音娛樂系統屏幕、胎壓偵測管理系統、攝像頭、安裝支架、射頻外接式天線、 語音命令軟件等整合構架解決方案,展示了集“安全、便民服務、商業價值”三大特色于一體的智能公交系統新未來。
研華智慧巴士應用標準架構
人、車、路實時監控,減少80%事故率
交通事故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第一公害”,據統計,在交通事故中30%左右問題起源于車輛本身的安全隱患。研華通過數據采集、影像監控、行為模板分析等技術實現對人、車、路實時分析,結合預警、定位、遠程通訊等功能將有效預防事故發生。在巴西案例中,數據表明導入研華的車載電腦可成功降低事故率。
除了車輛本身的安全性,智慧巴士還可以對駕駛員的行為進行分析,例如短時間內多次變道、與前車距離異常、行車軌跡、司機急踩油門次數等,后臺管理人員將由此判斷駕駛員的狀態,保障駕駛員的行車安全。在未來,這種預防性的檢測手段將越來越多運用到車輛管理中,通過無線設備測試駕駛員的心跳和體溫,從而辨別駕駛員的健康狀況。
在行車緊急狀況中,G sensor 重力加速度和陀螺儀方位的數據會發生變化,智慧巴士上的車載電腦將自動上傳車內和車外的影音畫面信息到管理后臺,車輛調度中心的管理人員則能第一時間了解實時情況,在當下調配資源進行應急處理。
公共服務透明化
“未來每輛車都是Wifi的熱點,乘客將在車上享受快捷通暢、休閑娛樂、精準化廣告推送的功能,改變傳統公交信息不透明,服務質量差的印象。“研華智能事業群中國區總經理江明志這樣描述未來的智慧巴士。
4G網絡和WiFi的覆蓋,讓城市巴士更像是乘客的流動生活站,乘客通過智能終端上APP軟件或者車站的信息服務站臺,了解到車輛班次的時間以及車輛人流等信息,在車上免費享受音樂、視頻等娛樂項目,通過手機、公交卡完成O2O的交易環節,實現無紙化支付。
“智慧巴士應用標準架構”利用人臉識別、視頻人流統計系統以及通訊技術,有效統計車內的乘客數量并將數據傳輸到后臺管理平臺,針對車內的人數進行統計,測算出公交車輛出車的頻率,在交通高峰階段增加班次,在低峰時間段減少車輛的班次,為公交管理部門實施的車輛調度提供實時的數據基礎。
跳出傳統運營模式,商業化大變革
據統計,2013年北京市給公交和地鐵的補貼就已達170多億元,巨額補貼已經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在大會的現場,德飛科技研發總監林武森分享了一組智能公交平臺的投入產出比數據。傳統運營模式,一輛公交車需要投入跟車收費人員4萬/年,智能化設備2萬/年,產出廣告收入6萬/年,資金沉淀微弱,而商業化運營模式,一輛公交車投入跟車收費人員0元/年,智能化設備10萬/輛車,產出廣告收益36萬/輛車,這些還不包括智能交通卡產生的沉淀資金帶來的金融價值。
“智慧巴士應用標準架構”改變廣告的投放模式,車內廣告通過人臉識別數據、LBS、分屏視頻技術進行精準化營銷。而車身的廣告不再是一層不變的海報,而是結合行車的路線做動態的展示,后臺管理可以隨時跟換廣告的內容,為客戶提升精準的廣告和產品推薦為公交運營商和廣告客戶帶來更大的營銷和品牌的價值。智慧大巴引入智能化管理設備系統,商業化的運作模式不僅能降低公交運營的人力成本,提高了公交系統的營收能力,也沉淀了大量的數據和資金,為廣告、金融等元素加入商業化的運作中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江明志表示,隨著政府惠民工程的不斷深入,江蘇省以及各市級政府單位參觀研華協同創新研發中心,對于“智慧巴士應用標準架構”都表現了濃厚的興趣,研華及合作伙伴將針對不同城市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方案設計,這次“智慧巴士應用標準架構”的發布,對于推廣城市智能公交應用,促進智慧城市落地,都有現實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