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關我國WTO保護期到期的新聞屢屢出現在網絡和報章,關于這一事件對國內經濟發展的影響,業界褒貶不一。那么,WTO保護期結束會對國內的大屏顯示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關于我國加入WTO并不存在一個明確的過渡期概念。自2001年入世以來,我國憑借發展中成員的身份贏得了部分行業領域的優惠待遇。事實上,據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的對外貿易》白皮書,至2010年我國入世的所有承諾均已履行完畢。因此,目前盛傳的到7月份我國WTO保護期到期的說法并不準確。
不過,這一事件也為我國的制造行業再次敲響了警鐘。入世15年來,我國不斷加強與其他各國的貿易往來,并降低了貿易門檻。根據市場經濟準則,我國將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程度,因此可以斷定,未來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準入門檻將不斷降低,相關進口設備的在國內的售價也可能迎來進一步降低。
一些大型跨國外資品牌擁有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優勢,短期來看必將給民族企業帶來一定程度的沖擊。不過,對于民族品牌而言也并非壞事。更多競爭的加入無疑會對國內現有的大屏企業帶來壓力,更加有利于帶動我國大屏企業不斷創新,從而有益于行業整體技術和服務水平的提升,有益于市場格局的優化。
可以想見,未來我國大屏幕顯示行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外資企業憑借品牌知名度、領先的技術加入目前本已處在同質化競爭激烈的市場格局之爭,無疑會加快市場洗牌的進程。而無論外資還是民族品牌,最終能在競爭中突圍,依靠的必然是用戶的認可,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公平和殘酷。
不過,民族品牌大可不必悲觀,盡管外資企業在多個領域掌握著核心專利,但民族企業近年來在顯示技術研發和制造上也已經實現了“趕包超”,如在小間距LED顯示屏研發領域,洲明等已經突破了1.0mm的極限記錄;在液晶面板制造領域,由熊貓打造的8.5代國產IGZO生產線已經上馬,這些成果為民族品牌實現了技術加碼。
另一方面,品牌競爭力是一項復雜的綜合體,除去技術以外,服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要素。民族品牌坐擁本土優勢,在渠道、案例等方面較外資品牌更具優勢,更貼地氣。通過與中國用戶的深度溝通,本土品牌更加了解中國市場的運作規律和用戶需求,這是外資品牌無法比擬的。事實上,近年來外資品牌因水土不服而被迫撤出中國市場的案例也屢見不鮮。
因此,無論傳言真假,中國市場將變得更加開放是必然的,與其被動接受,倒不如主動出擊,強化自己的專長,苦練內功,完善品牌形象,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坦然迎接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