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舞臺設計與各種藝術領域的合作已成趨勢,選擇與之能交融的新形式是設計者不斷需要擴展思維的重要方式。互動影像裝置藝術自身有影像、裝置、交互等特質,可以運用于舞臺當中以構建多維重構戲劇空間、營造豐富的情境變化,烘托演員表演情緒。在三個方面達到優化演出視覺效果的目的,來滿足當下受眾對于擴大演出視覺信息量的訴求。
本文基于當代戲劇舞臺作品發展視閾,以舞臺美術設計為研究對象,以互動影像裝置藝術在舞美設計中的運用為研究切入點,詳實闡述在戲劇舞臺作品呈現上,加強舞臺美術設計與互動影像裝置藝術之間的融合創作對于戲劇展現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舞臺美術設計;互動影像裝置藝術;情感
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舞臺美術領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從傳統的單一舞臺表現形式一躍發展成跨媒體、多媒體的新穎的藝術創作。互動影像裝置藝術作為新興的新媒體藝術逐漸進入大眾視線,其自身具有形成特殊場域的獨特優勢。舞臺美術能從中找到適配優化視覺信息的方式,即:交互、影像、綜合媒介。從舞臺的時間維度、空間維度、演員交互三個方面,互動影像裝置的介入都能發揮其強大獨特優勢,提升舞臺美術設計的生命力,使舞臺演出更具戲劇魅力。
當代沉浸戲劇中互動影像裝置藝術融合意義
戲劇藝術與科技媒體融合是趨勢所向,既是對傳統戲劇藝術創造性的延展,亦是對未來戲劇藝術創新性的實踐。清華美院魯曉波教授曾說過:“設計學科要保持開闊的視野,注重藝術,科技,文化的融合。設計師要了解當代最先進的技術設備,講創意設計與先進的制造設備相融合,才能為設計學科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在學科領域范疇中,互動影像裝置藝術是以獨立的姿態佇立于藝術當中。將其作為戲劇設計思考的新形式,利用其優勢為向前發展的路徑,這必然能成為表現戲劇情感的關鍵樞紐。只有敢于融合大膽創新與思考,才能設計符合時代要求的戲劇藝術。
應特別注意,戲劇亦屬藝術范疇,是藝術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戲劇本體論》是譚佩生先生對于戲劇本體的鉤沉,其中著重佐證了戲劇與藝術兩者的關系:戲劇乃是藝術,它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樣式。追尋戲劇的本質,首先應該認知藝術的本質,前者受制于后者,后者則包容前者。然而藝術區別于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特質在于形象性、審美性和主體性,藝術是以生動的客觀造型形式表現主觀的內在情感內容,即形式是“藝術家借以使其題材轉變為內容的東西”;而內容則是“通過形式體現出來的藝術作品的題材”。
肇始探討互動影像裝置藝術與戲劇中舞臺美術設計融合,需要思考二者的關系問題。在舞臺美術設計呈現上,互動影像裝置作為一種技術媒介,是呈現戲劇空間中所需反映的內容、不斷擴大表達設計戲劇和促進觀眾鑒賞溝通途徑的一種“媒介”。所以在追求戲劇舞美設計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中,首先應考慮的是,其運用是否符合相關戲劇情節的需要,影像裝置是能更好傳遞戲劇情感信息的工具,以免舍本逐末成為戲劇的掣肘。所以舞臺美術設計應先立足于藝術,以表現藝術內容為出發點尋找適配的形式,時刻關注戲劇空間表現力需求,利用新技術、新材料豐富藝術表現方式,盡可能細化自己的造型語匯,成為舞臺精準外化情感的傳導者。
互動影像裝置對于舞臺設計的介入
羅懷臻先生曾給過舞臺美術這樣一個定義,即舞臺美術是一個“場”,它代表著一種氣場、一個文化的氛圍、一個道德的環境,也代表著一個人性的現場。即戲劇空間是發生戲劇故事的場域,是戲劇表演的區域,演員的表演活動、所需要的道具,裝置都是在這個空間,相互有著緊密的聯系,相互配合闡述戲劇情境,形成一種戲劇氛圍。以往傳統舞臺美術設計為了外化戲劇所需氛圍,是通過布景、道具、燈光、音效等元素來營造舞臺上的視覺效果,用造型藝術的具象方式外化戲劇作品中情緒和感受信息。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舞臺設計的方式隨時代不斷更迭創新,數媒技術成為舞臺設計一種表現工具和形式,使得舞臺美術設計表現形式得以拓寬。互動影像裝置藝術作為一種新興媒介載體將其融合走進戲劇,為營造舞臺情感氛圍、外化情感提供新的途徑。
(一)時間維度——影像內容的自身流動性
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格雷戈里在《自然和藝術的幻覺》中強調了視覺信息對情感產生影響的重要性,認為:“我們的情感經驗是通過感知世界來構建的,其中視覺信息起著重要的作用。”視覺信息與情感緊密相連,影像畫面能夠引發情感的涌現,通過視覺效果刺激大腦的多方感官,從而引發人類情感反應。
影像可以為舞臺演出營造豐富的視覺效果,同時更值得關注的是,它的存在使布景自身具有了四維屬性,從靜態圖片轉向動態畫面,盡管沒有演員的配合,影像自身也能具備傳遞戲劇情節,釋放情感信號的表現功能。在時間維度上,影像通過連續的幀數變動使戲劇的時空維度得到拓展,布景自身擁有推進戲劇情節發展的作用。
一、作為舞臺劇情內容的背景補充或者轉變為劇情發展的一部分。影像在舞臺劇中的存在可以為戲劇注入活力和張力,使得故事情節得以更加生動地展開和推進,使整個劇情更加立體飽滿。觀眾能通過影像信息的涉入更好代入戲劇情境,感受到情節的變化與情感的沖突,從而深入的感受到藝術表現和情感共鳴。
23年青島市京劇院演出的《東方大港》在序幕中,舞臺影像投映著海港建立1896年至今的變化過程,作為戲劇開端的歷史背景,將觀眾快速拉入戲劇的故事情景當中,為后面港口建設智能化無人碼頭的攻堅克難進行情感鋪墊。
▲京劇《東方大港》劇照
二、數字影像運用電影蒙太奇手法進行情節敘述,以影像方式重新排列戲劇故事的時間順序。通過巧妙地重新排列影像時間順序,以新穎獨特的方式呈現戲劇故事的情節。這種技術性手法不僅賦予舞臺獨特的視聽體驗,更能夠深化觀眾對故事發展的理解與感悟,引導觀眾跳躍于時空之間,體驗時間錯位帶來的奇妙感受。
23年上海保利劇院上演的《心迷宮》,非線性敘事結構是該劇的一大亮點。拍攝實時畫面以影像的形式投射到多塊大小參差的數字屏幕上,多個角度的運鏡在舞臺中展現,運用實景與攝影相結合方式,融合戲劇場景與蒙太奇手法,完成視角之間的任意切換以及時間進程上的閃回、快進、重復,使整個場景以快速連貫、反復循環的方式呈現。多維的表現空間及多種媒介的運用交叉敘述著錯綜復雜的兇案,加深戲劇的黑色幽默以及劇中懸疑情節的離奇氛圍。
▲話劇《心迷宮》劇照
(二)空間維度——立體化、多層次舞臺視覺效果
影像裝置在流動的畫面中展示空間維度的變化,使舞臺擁有多層次的畫面表現。“影像”作為時間性因素與“裝置”空間性元素進行融合來完成戲劇中二者的互塑,廣泛拓展了舞臺設計空間成像、縱深以及空間感和透視感的營造,利用互動影像裝置對戲劇時空場景進行切換有利于舞臺視幻的營造,補充豐富舞臺視覺效果和隱晦情感內涵。
一、重疊影像塑造逼真的實景效果。通過對戲劇情節和表演內容進行分析,提前預制影像裝置來配合現場表演動作來營造出虛實結合的空間感,多層影像的透視疊加視覺幫助在視覺上延伸空間效果。
21年福建大劇院原創音樂劇《江山多嬌》中,女子駁殼槍隊幫助紅軍傷員撤離。舞臺設計采用實景和影像相結合的方式,通過三個不同高度的斜坡臺階展示三條撤離路徑,又疊加多層冰屏投影,畫面中錯綜復雜的樹枝和叢林配合崎嶇不平的山路共同展現了閩州地區濕潤多雨、樹木蔥蘢的復雜自然環境。實景與影像交錯,縱橫劃分舞臺空間,營造出連綿不斷的視覺效果,突顯了自然環境的殘酷,同時間接強調了紅軍不畏艱辛的信念和斗志。
▲音樂劇《江山多嬌》劇照
二、虛擬和現實空間更自由地發生位移。影像的介入成為了連接現實物理空間與虛擬想象空間的媒介,利用影像創造出未來或者是世上已不存在的虛擬空間通過數字影像方式呈現在舞臺之上,制造更加逼真的戲劇視幻效果。
23年深圳戲院執行制作的《深AI你》,作為國內首部人工智能題材當代舞劇,需要通過媒體影像呈現出當下不存在的虛擬未來,營造出適配科技感的場域。劇中設計兩面數控機械裝置控制的冰屏,在根據情節需要將影像內容進行轉變。改變冰屏的傾斜角度去配合演員的調度和劇情的變化。影像內容充分運用機器人、裸眼3D、高科技屏幕等科技元素,展現出科技世界的智能性。多塊冰屏影像塑造出科技智能的多變、立體化層次空間,推動著演出·畫面對觀眾視線的引導,使觀者深入聚焦在人工智能,感受未來科技美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舞劇《深AI你》劇照
(三)演員與影像裝置——構建配合式演出形式
心理學家詹姆斯·J·吉布森提出的感知-動作一致性理論中認為“感知和動作是密切相關的,人的感知系統通過與環境進行動作交互來獲取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轉化為有意義的感知體驗。”所以表演現場的環境氛圍會直接影響到演員的表演狀態,營造一個良好的戲劇空間能夠更加容易讓演員快速進入表演狀態。互動影像裝置不僅能夠利用自身真實的畫面效果幫助演員更好沉浸,甚至還可以與演員直接發生情感交流,使影像裝置與演員二者之間完成更好的舞臺互塑。
一、表演與影像的配合。利用影像畫面的內容與表演動作的配合,可視化的將內在情緒與場域中的氛圍互通,演員借助對應的影像完成戲劇中情感的宣泄。
例如23年國家大劇院上演的歌劇《青春之歌》,以“青春”與“革命”為主線,人生岔路中面臨多次的抉擇,林道靜走向階梯盡頭,45度傾斜的鏡面屏幕,展現了女主三種不同視角的形象:渴望自由、積極革命以及對國家美好未來的期許。象征著生命價值的重選,體現了她的心胸、格局、境界,更體現了不同的意義理解、價值的選擇、責任的擔當。與“熱血青年對理想追求”的主題所期望的情感表達完美契合,演員與影像的配合為整體戲劇創作提供情感上的情境合一,以影像裝置與舞美設計結合方式完成對戲劇藝術的磨礪與錘煉,使思辨意義更加深入人心。
▲歌劇《青春之歌》劇照
二、表演與裝置的配合。利用可移動的裝置,從而使裝置與表演動作配合,讓戲劇變成一場可移動筵席。
例如22年煙臺市歌舞劇院演出音樂劇《審判日》,楊祿奎死后與妻子告別后區景片不停的交叉位移,配合多媒體大屏上的影像的畫面,街景穿梭流動在他與妻子之間,兩人相互伸手試圖找尋對方。以裝置影像變化的形式塑造一場陰陽兩隔的情感交匯,是一場他與妻子跨越時空、跨越生死的對話。以影像和動作語線的雙向移動,具象闡釋生死離別的悲劇畫面,將二人極度悲傷的情感延伸外化。
▲音樂劇《審判日》劇照
踐行融合發展的戲劇創新路
舞臺美術的創新發展需要多角度、多方面綜合性的探索發掘,將其轉化成新式造型的傳達方式。新型舞臺美術通過“互動影像裝置化”手段重塑戲劇空間,突破傳統戲劇在造型表現上禁錮的演繹方式,最大能力放權于舞美空間表現,完成表現戲劇情感與情境場域的雙重建構,是當下戲劇審美、文化演藝產業創新發展的訴求。
同時全面、系統地掌握現代新媒體技術,深入探索藝術學科之間融合的思考方式,也能為電子技術和裝置藝術發展邁向新的征程提供有力的形式,先進的設備和現代技術為受眾和虛擬世界之間的交流帶來了更大的可能性。更加符合高速流轉的時代語境,觀眾對戲劇藝術的欲求及要求 ,也是對“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創新踐行方式。
本公眾號發布的文章,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業用途,文章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留言聯系,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