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生產線就是生命
根據供銷需求,公司基本不保留庫存,除非在原料供應緊張時,管理層才會決定擴大庫存。QSC的產品管理嚴格,當一個電路板上的條形碼生成后,它會被銷售部下載并進行信息注冊,這個條形碼將會在兩小時內生效,包涵了這個產品的所有信息。一旦被打上條形碼,一系列的產品加工就開始自動進行。配有Panasonic軟件的PCB機器被輸入程序,使得整個生產線有條不紊地進行工作,附件裝配機在電腦的指揮下往電路板上安裝需要的部件(平均每秒鐘10個配件)。同時還監控生產線的各個環節——如焊接物和溫度控制——在生產后期會有一些工人對產品進行手工操作。平均每個QSC的工人的工作年限是15年,他們經過了專業的訓練,對于他們的工作不僅非常熟練,而且非常熱愛。
測試共分四個環節,視覺測試、電子測試、電路測試和導熱測試,質量總監分析出產品不合格的地方,從而決定是否需要報廢。因為產品線不是很長,所以除了去除那些不合格的產品之外,包裝和運輸過程都非常流暢。生產流程可以迅速進行規范化,以確保35個車間的工人們以最高的效率進行生產。QSC副主席Eric Andersen負責生產管理,他對質量的重視遠大于數量:“產品質量自公司成立以來就一直是重中之重,”他強調。“10年前我們搬入這個廠房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擁有了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必要的質量檢測。在發貨之前,每臺功放都要接受350項功能測試。我們面臨的挑戰是保證生產的每個環節都非常精準,而機器卻總是需要精度校準的。”
當1999年新的生產線投入使用之際,QSC工程部開始了R&D揚聲器的研發工作。他們的成果在2002年洛杉磯舉行的AES年會上得到了展示,公司從那時起宣布其角色由功放制造商轉變為系統集成商。縱觀公司的產品列表:信號處理器、網絡音頻傳輸設備、控制系統和揚聲器(最新推出了Isis線陣列揚聲器),QSC自然而然地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象一位考古學家所做的那樣,Quilter先生用QSC五十年的歷史來使之向前邁進:“時間的流逝真的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他說道。“在五十年代,整個音頻行業還處在整個系統只有一個品牌的階段,選用一家的產品就能完成整個系統。這在今天看來是非常簡單的。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專業化的進程大大加速,特別是現場擴聲領域——每個品牌都有其絕對的優勢——QSC專門研發大功率功放,配合其它廠家的揚聲器、調音臺和均衡等一起使用。那時,所有的系統都是模擬設備。但后來,隨著數字時代和軟件的到來,系統的復雜性和互動性顯著提高,任何一個電腦用戶都明白,先進的系統構成又回到了最初的狀態。”
公司現有的揚聲器產品包括市場上最小的線陣列系統Wide Line,,還有固定安裝線陣列ILA系列,這些設備為系統集成商們提供了經濟而有效的選擇。隨著品牌數量的不斷增加,包括小巧的有著出色音質的AD系列、便攜式的HPR系列和完整的影院揚聲器系列產品已經使QSC成為一站式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同樣靈活的按訂單生產方式也應用到了木制箱體部分和2007年投入生產的Kamban生產設備上。生產、庫存、管理、工程、技術服務和銷售部門都聚集在科斯塔梅撒的兩幢建筑之中,其余的低端型號則在總公司的嚴格監控下在中國進行生產。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慧聰音響燈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