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8.5代線在中國各地開花,中國開始了面板生產的熱潮。相比早先的京東方和上廣電,現在的8.5代線更像是跨越式發展。產能的推動和消費的拉動,已經讓面板熱得發了燒。中國內地市場的平板電視銷量達到了2200-2500萬臺的規模,大幅度超過此前預計的1800萬臺,從此面板發了燒,上游的廠家和下游的用戶都開始為之發燒不止。
開始高燒
用戶首先燒價格,能買什么東西買什么樣的東西由錢包的厚度和深度決定。而用戶對平板電視的價格期待,早就因為長期的價格預期與尺寸之間的矛盾而有所放松。最早在顯示領域形成的2500元普及價格已經被調高到5000元左右,在這個價格區間內的國內產42英寸產品最火,這已經說明中國平板電視普及時代的到來。即便是在一些四五級城市,32英寸這樣的尺寸已經不適合擺放在客廳里招待客人,已經進駐臥室,成為家庭里的第二臺電視機。
最令人感興趣的則來源于顯示器和電視的融合,在20-30英寸的區間,已經無所謂電視和顯示器,他們開始在上游融合。而它的潛在用戶群包含畢業不久的租房族,也包含在書屋里面壁收看26英寸-到28英寸產品的某些狂熱的足球愛好者。那些潛伏了四年之久,等待2010世界杯的狂熱分子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了吧——電視還得要個大一點的。
面板硬通貨
其次當然是燒技術。選電視看屏幕已經成為挑選的時尚技術,無論是誰選擇電視,只要站在電視面前都不免想知道前面這個電視的底細。以目前國內電視屏幕供貨商的情況,有包含LGD、三星、友達、奇美等著名的四家。
這簡單的四家,已然分成了兩個陣營。一個是IPS硬屏,一個則是的VA類軟屏。兩大陣營因為分子排列方式的不同,在畫質上有一定的差距。IPS由于采用了水平分子的排列方式,在響應速度和層次上更勝一籌,在播放急速的動態畫面時,能夠有效地改善普通液晶屏觀看角度小及運動畫面拖尾等問題。而VA類面板在層次上無法與IPS匹敵,而且其分子在工作過程中需要偏轉和扭轉兩個動作,本身也會帶來一些時滯,驅動電路的消耗更大。
當然,隨著消費者購買電視越來越理性,“買液晶,屏重要;摸一摸,選硬屏。”的消費理念已經被廣為熟知。除此之外,市場上越來越多超薄設計的液晶電視同樣值得大家關注。
早在2009年初的中國平板顯示設備展上,超薄的方案已經成熟。超薄設計一直都是電視設計的核心。而在LED技術不夠成熟的時候,LCD超薄的道路走得不夠順暢,最開始功耗和體積都與PDP差不多。直到新的節能技術出現。LGD的動態電能管理就很強大,30英寸左右的電視平均功耗可以控制到30瓦左右,而不會改變顯示的品質,這是以前技術無法匹敵的。
殊途同歸
在面板的層面上,兩種面板走入融合貌似成為一種趨勢。在制造上,VA面板因為透光率的問題,需要更薄的玻璃基板,但是不利于制造大尺寸的液晶顯示器。夏普第10代線的良品率已經為VA面板陣營敲響了警鐘,加上內地8.5代線的輪番上陣,硬屏在大尺寸面板中的技術優勢將更為明顯。
現在盤踞顯示設備制造制高點的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都進入了面板產業的大升級時代。而LGD投產的新工廠,月產能達到了12萬片,它在坡州的8.5代線工廠月產能才5萬多片,產能陡升多少可想知。
產能的大幅度提升,將把50英寸左右產品拉入主流。這個尺寸上,VA面板的軟屏將帶來一些負面問題,比如可能會有輕微的形變,雖然不明顯不過會讓人心里不爽。同時,軟屏本身的堅固性也提高了設計和制造的難度,包含框架設計以及超薄邊框的設計難度都會增加。所以我們看到超薄的電視在邊框上沒有那么超薄可能就是主要原因。
而且在與LED技術的結合上,工藝和裝配的難度也是要高一些。長時間的傾斜也會讓液晶面板產生形變,限制了軟屏產品的適應性范圍。而且相對更稀的液晶分子和更高的偏轉電壓,讓軟屏的燒蝕存在可能性,這是用戶需要關注的。
更多相關: AV集成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