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蘇省聲學學會主辦的2010年南京擴聲技術研討會在金絲利喜來登大酒店成功舉行。在會議上一共做了三個邀請報告,分別由德國BMS集團總裁CODA AUDIO的創始人暨產品技術開發者Svetly Alexandov博士,南京大學的聲學研究所沈勇教授,以及上海ACE公司的郭豐女士進行了三個主題的精彩報告。主題1:Sensor controlled subwoofer Technology(超低音傳感控制技術);主題2:數字化擴聲系統;主題3:揚聲器陣列.聲柱與聲梁。與會代表來自全國各地的擴聲行業專家、學者和教授,以及部分從業技術人員。
上午9點半,會議由主持人宣布開始,首先由會議主席-江蘇聲學學會秘書長,南京大學聲學研究所副所長沈勇先生和南京百音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大釗分別致開幕辭。
10點整,本次會議的進入第一個報告主題,Svetly Alexandov詳細講解了CODA AUDIO在英國倫敦獲得了PLASA大獎的產品的核心技術,Sensor controlled subwoofer Technology(超低音傳感控制技術),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這一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技術是如何讓人激動不已,獨辟蹊徑的思維和處理辦法,讓到會專家學者耳目一新。
開場白Svetly Alexandov講的就不多,翻譯人員簡單介紹了CODA公司歷史和成果,不得不說,這是一家很年輕的企業,相對于歐洲很多的百年企業來講,實在是太年輕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家公司僅僅用了15年的時間,就從一家默默無聞的小工廠做成了令人嘆為觀止的頂級揚聲器單元供應商以及頂級專業音響品牌!僅這些就可以推測出,CODA品牌的不凡之處。
眾所周知,揚聲器振膜在震動過程中會有慣性,所以揚聲器實際上是不可能完全按照輸入的波形發出聲音,而由于低音單元一般振膜面積大質量重,沖程又遠,所以如果功放控制力不夠,就產生了低音渾濁,嚴重音響聽音效果。這個問題一直是行業內難以解決的頭痛問題。為此,CODA改進了一種技術稱之為sensor controller subwoofer(大意是超低音傳感器控制技術),其原理為在揚聲器線圈中內置一個傳感器,用于測量振膜的運動速度(間接得出頻響),然后反饋給一個處理中心,通過同輸入信號源的比對,重新糾正參數給功放,功放把經過調整后的信號重新輸送給單元。這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用目前先進的電子技術克服傳統物理上的缺陷,有點現在的數碼音頻替代原來的模擬音頻的感覺。Svetly Alexandov還謙虛的說,這項技術并不是CODA的發明,JBL和飛利浦在早先都做過這方面的努力,只是當時的電子技術無法支撐其中龐大的運算量,所以擱淺了。
BMS公司總裁暨產品技術開發者Svetly Alexandov(右)
通博電子(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中)
Sensor controller Subwoofer技術除了可以獲得更加清澈與可控的低音之外,還能帶來其他方面的好處,比如可以抑制錄音設備和音響之間的聲音反饋;可以減少箱體和單元之間的共振;還能降低房間內的駐波;最后還可以調節箱子在兩個方向上不同的音量大小,最大相差10dB!
參會者提出問題:SC8系統采用的傳感器測試線圈的運動速度,同輸入信號對比之后,把反饋信息提交給功放,功放在通過相位或者功率調節來達到糾正單元發聲效果,這樣勢必給功放功率帶來更大的壓力,可能產生失真。Svetly Alexandov解釋SC8的系統通過功放提升電壓來獲得更大功率,提高瞬時特性(總功率肯定在功放可承受范圍之內),所以失真還是非常小的。
南京大學聲學研究所副所長沈勇教授
第二位上臺演講的是國內聲學權威,江蘇聲學學會秘書長,南京大學聲學研究所副所長沈勇教授,課題為揚聲器陣列•聲柱與聲梁。重在闡述音響系統安裝過程中,對于揚聲器陣列,聲柱和聲梁的定義規范問題和原理,條理清晰,糾正了很多行業中容易混淆的一些概念和一些廠商的誤導,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最后上臺的是,上海安恒利擴聲技術有限公司產品推廣部經理 郭豐女士,嚴謹昂的課題為數字化擴聲系統。這是一個比較現實的產業技術趨勢分析,由于模擬系統在數據承載量,信號干擾以及后期處理等各個方面都存在不容忽視的弊端,數字化系統的全面替代是必然趨勢,只是數字化系統畢竟才產生不久,所以在價格上仍然比較高,阻礙了普及的步伐,選擇在必要的地方先行數字化,也就是說局域的數字化處理,是比較不錯的選擇。
中午12點,會議正式結束,會后專家們仍舊在辯論和探討會議的主題和內容,這次研討會效果和意義都非常深遠。為行業的應用和發展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很多專家老師都說,超低頻傳感控制技術,這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希望能夠更加深入的進行探討,唯一遺憾的是這次的會議時間比較短,只有一個上午時間。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音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