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日子最牽動人心的新聞要數廈門公交車爆炸案了,緊接著廈門市安全生產委員會頒布《福建省關于進一步加強加油站安全監管的緊急通知》,通知要求廈門購買罐裝汽油必須實名制。當然,公交爆炸案并不是我想說的重點,重點是如果加油站的視頻監控系統早一點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或許這場災難能夠被避免,那些生命或許不會猝然的離開我們…… 一直以來,安防從業者都有一個夢想,監控系統不再是事后查證的手段,而是預防犯罪的利器。夢想即是需求,需求則牽引著我們走向未來。所以今天,我想用一種輕松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一下視頻監控行業的未來。 《EAGLE EYE》:一個云計算中心 我是個電影愛好者,但并不狂熱,每年只看四五部,然后用一年的時間去消化他們。電影是個很神奇的東西,短短的兩三個小時里面或者濃縮了千百年的歷史、或者映射著當下,然而最吸引我的是,電影能預演未來,展現給我們一個這輩子或許都無法經歷的未來。 早在2008年,就有一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監控行業的未來——《EAGLE EYE》鷹眼。 影片開始,男主人公被無端陷害,網絡賬戶里突然冒出75萬美元、家中堆滿了郵寄過來的武器,遭受FBI的追捕;而女主人公被要挾,她的兒子薩米的生命危在旦夕;這一切使得他們不得不按照一個個莫名電話的指令去完成一個任務。操控他們的,不是人,是一臺電腦,準確的說,是一個云計算中心。軍方建立了一套鷹眼系統,主要用途是反恐。前端的視頻采集點遍布全球每個角落,獲取的原始信息經過分析得出是否為恐怖組織或恐怖行動的結論。鷹眼能夠進入其他任何信息應用系統:她能夠控制門禁系統限制人員的出入、進入銀行系統修改賬戶信息、進入交通系統改變紅綠燈的狀態,還能進入機場安檢系統改變掃描儀的圖像……鷹眼程序不僅完全脫離人的指揮自行運轉,進而轉變為控制人類的機器。 未來:盯守實現完全機器智能 人進行最后時刻的決策 從電影中切換回現實,我們需要回答一個問題,電影所展示的,究竟是不是監控行業的未來?畢竟把握一個行業的未來走向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們需要諸多證據。 我們是否還記得十幾年前第一次看科幻片時所感受到的震撼?然而就在2012年我看《碟中諜4》時,已經可以從容淡定、游刃有余的尋找里面不合乎控制邏輯的場景了,因為電影中的很多技術我們已經在使用或者正在實踐。由于每一部科幻電影的制作者都是在尊重科學技術的基礎上進行發揮和想象,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無限逼近我們的想象力時,想象與現實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小,于是科幻電影逐漸變得沒那么神奇了。從《碟中諜4》的視網膜攝像機,到現在的谷歌眼鏡,從《鷹眼》中的反恐程序到這兩天的“棱鏡門”事件,似乎在向我們印證著虛幻電影中那個真實的未來。 在監控行業發展的這幾十年之中,技術雖然在突飛猛進:高清——讓我們看得越來越清晰;聯網——讓我們看的范圍越來越廣闊;集成——讓相關的系統之間不再是孤島。但在這個進程中,有一個環節卻始終停滯不前,沒有什么進步——保安人員的工作狀態。幾十年來,監控中心的保安人員始終處于24小時盯守的狀態,面對著繁重的接處警工作,從來就沒有被徹底解放出來! 電影告訴我們,未來最大的變革,就是將“人”的盯守環節去掉,實現完全的機器智能。而人所要做的,只是在最后時刻進行決策。 云計算被逼出來:智能視頻需要高效架構 聽上去似乎還是有些不可思議,其實這個未來一點都不遙遠,因為未來總是比我們想象中來得要快。睿智的比爾·蓋茨當年也曾說過640K內存對于任何一臺PC都夠用了,現在連小學生都會覺得這句話可笑。這個時代,技術的發展呈指數上升而非線性上升,計算機的存在讓現實緊緊跟隨在想象的步伐之后,“鷹眼”中展示的未來或許轉瞬即至,而它的科學基礎就是視頻監控的數字化、IP化。 當模擬視頻被采樣之后變成0101數字的那一刻起,監控行業就進入了一個顛覆性的拐點,因為它可以被強大的計算機進行計算和分析,從此視頻不再是沒有生命的一筆筆記錄,一場從墳墓到金礦的序幕開始拉開——為什么是“金礦”?因為視頻天然具有著豐富的信息量,是我們人眼的延伸,是數據寶藏;為什么是“開始拉開”,因為互聯網所快速牽引和推動的一系列支撐技術: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結構可以被用于監控系統,監控邁向智能化的進程被這些技術插上了翅膀。 誠然,未來始終和我們有著一步之遙,這“一步”,就在于智能的無法大規模部署。障礙在哪里?算法和計算資源。 首先,龐大的計算資源哪里來?資源需要建設和購買,在這個不斷標準化、開放性、開源架構充斥的大環境下,能否實現系統功能已經不再是評價產品優劣的標準,而是在實現功能時,誰的代價更小、誰對計算資源的利用更充分,也就意味著誰能在同等計算資源的前提下,把系統規模做得更大、效率更高。 我認為云計算是被逼出來的,沒有互聯網上海量的訪問和搜索,也就沒有云計算的誕生。需求始終牽引著技術,解決智能視頻的大規模部署,我們需要一個更高效的架構。 傳統安防廠商由于缺乏IT技術的運用能力,通常會搭建左側這種縱向結構,因為這種技術堆砌最容易實現,直接拷貝傳統IT模型,但帶來的問題就是與監控業務的匹配度低、效率低、瓶頸點多,可靠性差。因為傳統的IT云計算模型是為關系型業務數據而量身定制的,每一筆數據需要進行計算、處理后再進入存儲設備,而視頻則不同,很多時候,視頻不需要經過計算而是直接進入顯示設備和存儲設備。 宇視在深度思考視頻業務特性的前提下,將IT技術有機的整合在視頻系統之中,搭建了全交換體系架構(圖中右側框圖)。扁平架構的最大好處就是矩陣式結構,每個節點之間可直接交互——高效、高可靠、低成本,最貼合未來的復雜業務應用和海量數據處理需求。而宇視公司是監控廠商中唯一憑借全交換系統架構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的廠商。當然,云監控視頻監控系統架構不僅僅解決資源節省的問題,還能夠解決“開源”問題。全交換架構整合了虛擬化、集群技術,將系統中的計算資源進行動態的管理和整合,以挖掘出更多計算資源供智能業務使用。 其次,制約智能大規模部署的另外一個因素就是算法,拿一個槍球跟蹤的功能來舉例,風導致的樹葉、旗子、水紋、飛舞的塑料袋等等,都會引發球機的誤跟蹤……目前的智能算法對環境的依賴性太大,監控行業需要更有效的算法來屏蔽環境的干擾。 沒有哪家廠商可以憑一己之力將所有的智能分析算法研究到極致,這塊更需要開放合作。在智能分析業務上,宇視與國內眾多知名廠商進行戰略合作,并提出“智能分析元規則組合”理念,將多種單一行為高度抽象成元規則,通過復合元規則形成業務規則,適應復雜業務場景。如某一個場景既需要進行越界判定、徘徊判定、物品滯留判定后才能形成最終報警。 再回到電影,《云圖》告訴我們,人類最終的所有記錄,都是以視頻的形式存在。未來,視頻會成為歷史的載體,成為人類生命中最重要的物質之一。有一段影評寫得非常好——“科幻電影的本質并不是科學本身,而是科學對人類社會的改變,宏偉的科幻史詩,往往有著巨大的時間跨度,用來講述人類生命形式的改變、探討人類的命運”。人類快速邁向智能的未來,已毋庸置疑,以宇視為代表的視頻監控企業,無論是從架構層面還是算法層面,都已經做好充分的技術儲備,只等那一刻的到來。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中國視聽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