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LED產業在近兩年一路高歌猛進,在國家利好政策與投資企業不斷高漲的收益預期下,掀起了一撥瘋狂的投資狂潮。以深圳為例,從2009年開始其每年在LED產業中的轉向補助金不低于1億元人民幣,而且隨后每年都在增長。廣東省科技廳則設立專項資金扶持LED產業發展,在“十二五”期間,廣東省財政每年在這一部分投入4.5億元。 然而政策扶植并不一定帶來產業的健康發展,在不斷白熱化的市場份額爭奪中,LED市場產能過剩,產品缺乏規范。進入2013年,一批LED企業紛紛倒閉,為該行業潑了一盆冷水。即使規模超過億元的大企業也難逃此劫。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曾經一度輝煌而今陷入困境的光伏產業。 在產業困境以外,更令人頭疼的是在暗處發生的事情。有業內人士表明,企業為了爭奪專項資金,獲得政府LED項目,充分調用企業人脈關系與政府資源。有人甚至明確表示:“要申請補助,第一步就是跟主管部門的負責人先對接上,看誰更受政府喜歡。” 這樣下去的結果往往很糟。一些企業項目做得沒水平,卻因為和政府關系好拿到了幾千萬的政府補助,但以這個企業的能力卻無法在市場上生存。 就在此時,廣東省科技廳廳長李興華被審查。此人與LED產業關系非比尋常,廣東中山是目前LED產業較為集中的區域,據統計2012年中山的LED企業超過1200家,年產值達到 356.5億元。 這些企業就是在廣東省對LED產業的大力支持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2012年5月發布的《廣東省推廣使用LED照明產品實施方案》中提出,廣東將率先在公共照明領域全面推廣應用LED照明產品。根據規劃,廣東全省LED產業規模在“十二五”期末將達到5000億元。這樣的“財政猛藥”常常出現在中國,從光伏到LED,中國的新興科技產業似乎始終難逃窠臼。 由于中國的科技發展程度有限、市場化水平低,市場投資很難對產業經濟產生持久的拉動因素。市場的乏力就催生了政府介入的合理性。中國的“新興產業”幾乎都是在政府的強勢推動下興盛,并隨后出現了產能過剩的。 正因為此,政府的高投資留下了許多隱患。就在李興華被調查以后,人們紛紛揣測之后的行業震蕩會有多大。個人掌握產業資金發放大權,這一現實必然導致權力尋租并最終使科技產業成為腐 敗與騙補的“重災區”。 事實上,根本問題在于政府在政策上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卻并沒有在行業規范上提供保障。很多高投入技術產業,我國并沒有核心技術,往往只能以低價策略擴大市場規模。 在這種思維下,很少有企業會真正潛下心去搞技術和研發。很多政府項目并沒能真正實現助力產業的效果,多數淪為融資手段。大量資金的投入、技術的不成熟以及惡性競爭等不良市場風氣下,LED等新興行業風險性在持續加劇。 現在已經有許多企業提高了警惕。據高工LED產業研究所(GLII)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中國LED 產業新增規劃投資額370億元,同比下降16%。然而,這些年來大規模、大力度、大容量、快速度的投資,已使經濟陷入了更為嚴重的結構失衡、轉型緩慢的格局之中。 一位LED業內資深人士也表示,政府補貼對行業本身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有時候會影響市場發揮其正常的排毒機能。就在7月31日的廣東省人大分組討論會上,一名廣東省人大 代表說:“推廣交給市場,讓市場去選擇,市場是最會選擇的。” 許多新興科技項目只是在利用新概念來騙取政府的補貼。在市場化進程沒有步入良性軌道、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沒能有效理順、市場仍被政府牢牢控制、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作用嚴重滯后的情形下,中國的新興產業發展戰略很難對經濟增長發揮正面和積極作用。 然而,國家對新興行業的關注程度無疑是比較高的,相應政策出臺的速度也比較快,部分政策的力度甚至超過市場預期。政策對于產業究竟是福是禍則是另一個問題,如果企業自身能夠抓住機會,苦練內功,也許會迎來曙光。
很多企業由于技術落后,只能走低價路線搶占市場,而這一行為的最終結局就是導致企業的死亡。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中國視聽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