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報道,中國終于造出圓珠筆頭。有關中國造出圓珠筆筆頭的消息在本周伊始,受到國內輿論的廣泛關注。 去年如果不是李克強總理說出來,估計好多人都不知道。
3000多家制筆企業、20余萬從業人口、年產圓珠筆400多億支……中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制筆大國,但一連串值得驕傲的數字背后,卻是核心技術和材料高度依賴進口、劣質假冒產品泛濫的尷尬局面,大量的圓珠筆筆頭的“球珠”還需要進口。其實,在中國制造行業不僅僅是圓珠筆,還有很多的行業依賴進口,只是依賴的程度有所不同罷了,LED顯示屏行業也不例外。
縱觀全球LED顯示屏生產,中國也是當之無愧的LED顯示屏制造大國,甚至在這些年的發展中,中國LED顯示屏也在改寫著世界LED顯示屏產業格局,然而,即便我國LED顯示屏行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生產設備方面,依舊依賴進口,甚至引進的進口設備的數量的多少,也成為了企業實力的一種體現。
核心部件難以國產化
背后是核心技術的缺失
其實,從圓珠筆芯的問題中,我們也能反映出我國各行業核心部件難以國產化的現實問題中可見端倪。比如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中大噸位、高端精密的發動機、液壓泵閥等核心部件都依賴進口,電子信息產業中芯片長期以來難以攻克國產化的難題,機床行業高技術、高精密度機床生產核心部件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等等。LED顯示屏行業的芯片以及設備國產化道路至今日,不也是沒能夠完成嗎?
眾所周知,我國LED顯示屏產業起步比較晚,這些年里奮起直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很多卻不得不依賴進口。就以LED芯片為例,早些年間,作為LED顯示屏生產的一個核心,LED芯片幾乎都由外企提供,且引進成本高,國產芯片企業少,且在性能上不具有優勢。雖然,最近幾年里,國家對于LED芯片國產化大力支持,我國LED芯片產業也得到了發展,但是對于國內的一些LED顯示屏廠家而言,有不少企業坦言,目前主要采用的仍是外資芯片,國產芯片用量很少。
與此同時,據悉,我國芯片的測試與分選技術主要依賴進口,雖然單元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一定程度,但成熟的LED芯片的自動分選設備還沒能問世。而一旦將LED芯片自動測試與分選設備產業化后,將填補國內芯片測試分選裝備工藝市場的空白。
與LED芯片國產化相似,我國LED設備國產化之路也并不容易。這幾年,在國家利好政策和市場潛力逐步釋放的當下,國產LED封裝設備全面取代進口設備也進入了攻堅之年。一方面,固晶、點膠、分光、編帶等設備國產化率顯著提高;另一方面,以焊線機為代表的高精尖技術領域仍被國外設備巨頭牢牢把控。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對于技術要求相對較高的焊線機,國產化進程只有不到20%的比例。
有相關人士介紹,相較于進口焊線機,國產焊線機產能方面雖已和進口設備相差無幾,但其穩定性方面還有一定差距。此外,進口二手設備因其價格便宜,穩定性好,對國產焊線機設備沖擊也較大,種種原因導致焊線機的國產化率較低。
然而,即便是我國自己生產出來了,也不一定會被國內企業所接受。相信大家都發現,我國很多LED顯示屏企業在企業在提及企業生產實力時,都會提及引進了國外哪些品牌的設備,而國產的設備則不會被提及,這是為何?并不是我國LED顯示屏企業崇洋媚外,而是從產品本身而言,國產與進口的產品仍有一定的差距,而這樣的差距正是需要我國企業需要努力的方向。
毋庸置疑,中國LED顯示屏行業要實現從跟蹤走向引領的跨越,核心部件國產化將是重要環。核心技術掌握在他國手里,只能被牽著走,而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國LED顯示屏在成本上才能有望實現下調,更大范圍的實現普及。
無利不起早
中國制造企業缺乏創新的動力
曾幾何時,一些知名的國際LED顯示屏企業重心轉向了生產設備的制造和系統軟件的開發,多年來,LED顯示屏產業鏈中利潤的大頭為何只能眼睜睜地被他人賺去?并非中國企業研發不出,而是企業缺乏研發的意愿和興趣。要讓LED顯示屏企業去倒逼原材料和設備制造行業,這對于大部分中國企業都是難以承受的代價。其實各行各業都是如此,核心技術研發的代價是非常巨大的,這也是中國大部分企業在短短幾十年發展里還欠缺的積累,金錢可以最好的買到設備和最好的原材料,但是卻買不到時間積累轉換的巨大技術優勢。
很顯然,追求利潤是企業創新動力的最根本來源,如果靠低成本的人工就可以獲得巨額利潤,那么企業肯定就沒什么創新的動力。就拿LED設備來說,由于國內LED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領域,因此,行業對設備的整體要求并不是很高,這也造成了國內設備廠家與高端市場存在一定的脫節。
此外,我國市場巨大,“以量取勝”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是我國多數制造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法寶”。然而,“以量取勝”所獲微利,并不足以支撐企業開展創新研發、改革生產,這也是LED顯示屏企業沒有足夠的動力攻關制造設備和材料、索性依賴進口的重要原因。如此首尾牽制則大不利于產業形成升級換代的良性循環,久而久之,中國仍舊是一個制造大國,卻無法成為一個制造強國。
窺一斑而見全豹,企業若一味地依靠“量”獲取利潤難得長久,行業內需要鼓起極大的勇氣去變革,借“十三五”期間國家大力推動“變粗放發展為內涵式發展”的機遇,在“創新”和“品質”等關鍵詞上多做文章,打通從“以量取勝”到“以質取勝”的通道,打造名副其實的“中國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