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張地說,如今音樂節主辦方遍地開花,要不是因為某些“不可抗力”的阻撓,說不定中國每天都有音樂節。每年的九月份和十月份是音樂節的爆發期,音樂節不可計數,這樣的場景定然將“養育出”更多音樂節愛好者。
注意我們的用詞——音樂節愛好者,F在的很多音樂節玩家,很可能已經不適合音樂愛好者這一說。越來越多年輕人,他們真正的興趣在于參與音樂節,而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歡哪種具體的音樂類型,你永遠無法要求所有參與者熱愛音樂。但這不是壞事。
一場3萬人規模的音樂節當中,最起碼有1.5萬人,是由于喜歡音樂節的氛圍和玩法而參與進來。因為有許多這樣的參與者,音樂節才得以保證其規模和收益,所以我們說這不見得會帶來什么負面影響。反向思考,音樂節愛好者也可能通過音樂節而愛上音樂。
那么音樂節重要的元素,不僅只在于陣容,雖然這確實是個“陣容至上”的年代。要知道,音樂節與Club Shows有很大不同,至少幾千、數萬人齊聚的戶外場地,更加高級的舞臺搭建,存在時效性的現場布局,美輪美奐的視覺沖擊等等,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不難發現,有許多音樂節愿意耗資數百萬打造舞臺。盡管對于一場音樂節來說,一個舞臺的生存時間只有一天~兩天,長則三天。超過三天的情況,在中國很難成立,但在國外有不少例子。聽起來實在太過于“奢侈”,但若不這么做,又顯得遺憾。
自500多年前,音樂節這種概念剛剛誕生的時候,便已經被定義為戶外舉辦的大型活動。在室外并不僅僅意味著場地空間,同時也意味著,音樂節不像室內場館那樣存在層高限制。你可以搭建更加巨大的舞臺,這不會因為有限的層高而無法實現。
若臺下有數千、數萬觀眾的情況下,一場音樂節舞臺的高度、寬度,都將決定舞臺的檔次。更廣泛的舞美效果、燈光效果,Guest DJs在舞臺上的表現力,舞池與舞臺之間的角色互動,甚至是Ravers隨手拍攝發布到朋友圈的短視頻,都與舞臺息息相關。
舞臺做得怎么樣,或許不會極大幅度地影響售票數量。可能目前來看,沖著舞臺制作“高大上”而購買門票的人還是少數。但是呢,音樂節舞臺的制作如何,一定會影響到它們的票價、用戶體驗、口碑等等。即使不一定直接帶來利益,但也能間接提升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