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至2016年間,教育部共批準了400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且大部分集中在工學類、理學類和醫學類專業。與文科相關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僅有13個,而在這13個中心中,考古類占據了3個席位。由此可見,在眾多文科類學科中,考古學是比較適合引入虛擬仿真技術的學科。
“考古學的教學必須依賴大量的實物遺存和遺跡場景,而校內教學又無法隨時大量提供這些實物材料,虛擬仿真技術正是解決這一難題的利器。”北京大學考古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副主任張劍葳說。
2016年,北京大學經教育部批準成立國家級考古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該中心致力于考古遺址、建筑遺產等不可移動文物的全面數字化記錄,可移動文物的數字化記錄,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在考古和文化遺產教學與研究中的應用。
文物建筑作為考古學中的一個專業方向,通過去年長達一個學期的古建筑測繪實習與文化遺產踏查實習,該專業學生掌握了從繪制測稿、手工測量的傳統測繪方式,到使用全站儀、GPS、激光測距儀,再到使用三維激光掃描儀、航拍攝影測量、全景攝影記錄等一系列測繪與記錄技術。“通過這套方法,我們能高效、經濟、精確地獲得文物建筑的基本數據和現場史料信息。”張劍葳說。
在此基礎上,北京大學考古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搭建的文化遺產全景庫和文物建筑VR庫初具規模。此外,中心還積極與遺產地管理部門及地方文物考古研究機構合作,在山西、四川等地開展了一系列數據采集與利用工作,探索出一條虛擬現實技術支撐教學,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新路徑。
2017年,北京大學考古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的研究團隊及考古文博學院文物建筑專業師生數次赴山西高平開化寺開展教學實習。開化寺作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大雄寶殿為寺內現存最古老的建筑,殿內東、西、北三壁保存了北宋時期的壁畫。研究與教學團隊通過使用無人機對開化寺建筑群進行了傾斜攝影記錄,生成開化寺建筑群的三維模型;使用全景攝影技術分別完成航空全景攝影、建筑室內室外全景攝影,合成高像素全景圖像;使用三維掃描技術對開化寺建筑群進行了掃描,獲得點云模型。“以這些全景及模型數據為基礎,依據其空間關系,相互鏈接形成全景漫游及模型在線瀏覽,實現了對開化寺文物建筑的數字化記錄和展示。”張劍葳說。
同時,團隊還借助攝影測量技術對開化寺大雄寶殿室內建筑結構及壁畫進行了虛擬重建,獲得大雄寶殿室內3D模型,并將真實攝影材質貼在模型上,最終獲得具有表面紋理顏色信息的高分辨率模型。“模型輸出為通用格式之后,作為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學生使用穿戴設備,在模型內可以任意行走甚至躍上梁架,近距離查看古建筑大木、彩畫等各種信息,充分發揮了虛擬仿真技術在古建筑教學中的優勢。”張劍葳表示。
2016年,北京大學考古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啟動了虛擬現實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該數據庫將與遺產相關的圖像、模型、尺度等信息匯集起來,為學術研究提供實物史料依據。“目前該數據庫主要針對建筑遺產進行數據采集,并形成了諸如‘晉東南早期建筑’‘四川漢地元明建筑’等一系列專題數據庫,到目前為止總量超過150處,并且仍在不斷增加,逐漸涵蓋更多的遺產類型。除了作為專業研究者使用的數據平臺,數據庫還支持基于谷歌眼鏡紙盒的移動端VR體驗,因此也可以作為非專業人士了解文化遺產的平臺。”張劍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