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指紋、刷人臉,人們在手機端、門禁、持票通關等不同場景中的使用頻率已經很高,指紋、人臉也均有相當高的唯一性、穩定性。但如果比起虹膜識別,指紋、人臉還是略遜一籌。
虹膜是位于眼睛黑色瞳孔和白色鞏膜之間的圓環狀部分,指紋可能會發生磨損而導致驗證失靈,人臉也可能經過整容而增加辨識難度,但構造更為精巧復雜,擁有斑點、細絲、冠狀、條紋、隱窩等豐富的細節特征的虹膜卻不會發生磨損,人類從胎兒期形成的虹膜,直至老矣也不會改變。
今年6月下旬,經驗豐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耀老先生在北京強調,18歲—65歲及以上的指紋大致的差錯率在0.8%,人臉大概在2%,而虹膜識別僅為百萬分之一。
眼睛是心靈之窗?不止于此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眼睛將成為心靈的標識、身份的認證。以虹膜識別在刑偵破案方面的應用為例,如有人辦理護照后出國,整容后再回來,用人臉查不出,但用虹膜可以查出來。還有一些民族習慣遮臉,人臉無法識別,也只能用虹膜識別。
虹膜可應用的領域很廣泛,技術的提升對刑偵破案、維護社會安全有重要意義,同時在金融安全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全球范圍講,尚無其它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到如此龐大的數據集上,不借助其它卡和密碼手段、電話號碼手段,來實現便捷支付。只有虹膜識別目前在全球有真實應用。
虹膜識別須提升用戶體驗
由于虹膜識別的優勢明顯,未來會有更多應用場景。但也有觀點認為,虹膜識別存在一些技術挑戰。比如,虹膜識別難以將圖像獲取設備的尺寸小型化;設備造價高,無法大范圍推廣;鏡頭可能產生圖像畸變而使可靠性降低等等。
對于這些難題,目前關于虹膜成像問題已經基本解決,關于虹膜設備造價高的問題,隨著產業鏈、光學鏡頭、硬件設備的發展,要跟指紋、人臉相比,虹膜只是應用范圍小,價格就顯得高。當使用的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只講成本,不說售價,那么虹膜和指紋、人臉(的造價)都是同一水平的。關于鏡頭產生圖像畸變,在設計整個虹膜成像光學系統時,把這一套都考慮進去,成像畸變在光學系統設計階段已經很好地解決。
隨著5G、物聯網的發展,虹膜識別將有更多用武之地。物聯網的發展帶動各個物聯平臺的計算能力也在提高,通訊能力、安全性也在提升,在這種滿足基本的各種物理條件保障的前提下,人們通過物聯網,希望隨時隨地,能得到針對自己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