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牌是Hitachi”的廣告詞曾伴隨著日立集團的家電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如今,熱衷于B2B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身份的日立卻飽受問題家電的負累。
據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近日公布的缺陷商品名單顯示,日立家用電器(蕪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日立蕪湖”)生產的兩款日立牌空調器產品赫然在列。
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向上海日立家用電器有限公司予以求證。日立上海相關負責人表示,“日立對于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的瑕疵問題空調器產品非常重視。公司已經對問題產品整改完畢并獲得了重新上市銷售的資格。在售的日立牌空調器產品消費者大可放心使用。”
實際上,此前日立旗下空氣凈化器、水冷柜式空調也曾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不合格。業內人士表示,質量問題折射出日立家電產品質量管控體系存紕漏。
不合格產品已整改
近日,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委托第三方機構組織專家對空調器等28類商品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進行了集中評估,并對2015、2016年度流通領域抽查檢驗發現的不合格商品予以對照,認定其中476款商品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財產安全危險。
其中,日立蕪湖生產的兩款日立牌空調器產品被認定為缺陷產品:型號為KF-26GW/J的空調被認定為“對觸及帶電部件的防護、接地措施”存在缺陷指標;分體掛壁式冷暖空調器(室內機:KFR-36G/L、室外機:KFR-36W/L)則被認定為“對觸及帶電部件的防護、電源連接和外部軟線、接地措施”存在缺陷指標。
就登上質量黑榜的兩款日立牌空調器產品,上述日立上海相關負責人表示,“日立對于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的瑕疵問題空調器產品非常重視。公司已經對問題產品整改完畢并獲得了重新上市銷售的資格。在售的日立牌空調器產品消費者大可放心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非日立品牌首次被認定為不合格。2016年10月,原產地為日本的日立EP-A3000 240B空氣凈化器、EP-A5100C空氣凈化器分別因為“標志和說明、電源連接和外部軟線”“待機功率”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不合格。廣州日立冷機有限公司一款型號為RP-20WSL1的日立水冷柜式空調因制冷量和能源效率等級不合格曾于2013年9月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不合格。
“日立對于家電等產品建立有完善且嚴苛的質量控制體系。”上述日立上海相關負責人強調,日立積極推動空調等家電產品的技術迭代、產品更新,緊扣消費者需求。
“日立對于家電業務秉持的不是發展,而是維持的心態。”家電分析師梁振鵬表示,在這種心理下,日立對于家電產品技術研發、生產制造、質量管控等環節傾注注意力有限,家電產品被抽檢出不合格并不意外。
家電產業觀察家秋實指出,“及時整改問題產品足以顯示日立對于不合格產品的重視,若啟動對廣東省外其他家電市場、各細分渠道庫存的家電產品、其他未上榜型號產品的排查等或可防患于未然。”
家電業務被邊緣化?
如今在中國陷入產品質量問題漩渦的日立,曾經卻是炙手可熱的家電“大腕”。然而,近年來日立家電業務似乎陷入尷尬處境。據日立2015財年(截至2016年3月31日)年報顯示,“社會產業系統”“信息通信系統”“高性能材料”三大業務貢獻營業收入的近半壁江山。
反觀,包含家電等在內的“智能生活與環保系統”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0%為6810億日元,位列十大業務板塊倒數第二位,僅占據營業收入的6.79%。
日立也曾數次對外強調家電并非日立重點。事實上,早在家電業務落地中國之前,日立的升降機業務就已經進入了香港。即便是家電業務擴張之際,日立旗下的物流、信息通信、存儲、醫療健康、電梯等樓宇設備、電力設備、高性能材料、汽車零部件、交通等諸多產品線均在中國強勢蔓延。
日立通過將硬件產品與IT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向能源、交通、電力、醫療健康等行業輸出軟硬兼備的綜合解決方案,讓傳統制造業務迸發出新的動能。“日立通過產品部門與IT部門的合作,向市場提供‘社會創新事業’,獲得1加1大于2的效果。這是日立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日立中國總代表小久保憲一表示,這種發展路徑也是日立贏得中國市場的精髓所在。
“B2B綜合解決方案技術準入門檻比較高,投資回報率高且業務穩定,契合日立轉型軌跡。而中國家電企業因受技術、資金、渠道等多方掣肘,尚難以進入該領域。”奧維云網助理總裁張彥斌坦言,先于索尼、東芝、松下等轉型的日立無疑搶占了轉型先機。
力推旗下產品業務與IT技術融合之時,日立此前也對外指出,家電業務不會放棄,但會轉向高附加值領域。日立家電內部人士近日也再度向記者強調,“日立對于家電業務一直很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與中國家電企業側重于通過將產品與IT技術融合,布局軟硬一體化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不同,梁振鵬指出,“日立的家電與IT技術融合側重圍繞家電硬件去做軟件和系統支撐,輸出服務和軟件是目的,服務于日立向B2B綜合解決方案轉型的主基調;而產品等硬件輸出至少中短期內仍是中國家電企業的中心。”
日立家電內部人士也坦承,“在智能家居等融合領域,日立并未有所布局,但這不影響日立對于家電業務的興趣。”
中日家電企業看似同為家電融合IT,但實則聚焦點不同的情況,在秋實看來,“這也令如今市場在售的日立家電產品淪為雞肋業務,承載更多的是品牌輸出的功能。”
記者在走訪廣州廣百百貨等日立門店之際,一位劉姓工作人員表示,“日立空調等技術基因仍舊濃厚,且產品線覆蓋高中低等各梯度,但因為品牌宣傳等營銷策略滯后,客戶群老化且覆蓋人群窄,并不受年輕的80、90后新生代消費群體歡迎。”
對于此次空調、空氣凈化器產品登上質量黑榜,“這勢必會對日立品牌整體美譽度構成二次傷害。”秋實表示,當下的家電業務于日立來說很難稱得上是加分項。“日立牌是Hitachi”的廣告詞曾伴隨著日立集團的家電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如今,熱衷于B2B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身份的日立卻飽受問題家電的負累。
據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近日公布的缺陷商品名單顯示,日立家用電器(蕪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日立蕪湖”)生產的兩款日立牌空調器產品赫然在列。
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向上海日立家用電器有限公司予以求證。日立上海相關負責人表示,“日立對于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的瑕疵問題空調器產品非常重視。公司已經對問題產品整改完畢并獲得了重新上市銷售的資格。在售的日立牌空調器產品消費者大可放心使用。”
實際上,此前日立旗下空氣凈化器、水冷柜式空調也曾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不合格。業內人士表示,質量問題折射出日立家電產品質量管控體系存紕漏。
不合格產品已整改
近日,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委托第三方機構組織專家對空調器等28類商品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進行了集中評估,并對2015、2016年度流通領域抽查檢驗發現的不合格商品予以對照,認定其中476款商品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財產安全危險。
其中,日立蕪湖生產的兩款日立牌空調器產品被認定為缺陷產品:型號為KF-26GW/J的空調被認定為“對觸及帶電部件的防護、接地措施”存在缺陷指標;分體掛壁式冷暖空調器(室內機:KFR-36G/L、室外機:KFR-36W/L)則被認定為“對觸及帶電部件的防護、電源連接和外部軟線、接地措施”存在缺陷指標。
就登上質量黑榜的兩款日立牌空調器產品,上述日立上海相關負責人表示,“日立對于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的瑕疵問題空調器產品非常重視。公司已經對問題產品整改完畢并獲得了重新上市銷售的資格。在售的日立牌空調器產品消費者大可放心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非日立品牌首次被認定為不合格。2016年10月,原產地為日本的日立EP-A3000 240B空氣凈化器、EP-A5100C空氣凈化器分別因為“標志和說明、電源連接和外部軟線”“待機功率”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不合格。廣州日立冷機有限公司一款型號為RP-20WSL1的日立水冷柜式空調因制冷量和能源效率等級不合格曾于2013年9月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不合格。
“日立對于家電等產品建立有完善且嚴苛的質量控制體系。”上述日立上海相關負責人強調,日立積極推動空調等家電產品的技術迭代、產品更新,緊扣消費者需求。
“日立對于家電業務秉持的不是發展,而是維持的心態。”家電分析師梁振鵬表示,在這種心理下,日立對于家電產品技術研發、生產制造、質量管控等環節傾注注意力有限,家電產品被抽檢出不合格并不意外。
家電產業觀察家秋實指出,“及時整改問題產品足以顯示日立對于不合格產品的重視,若啟動對廣東省外其他家電市場、各細分渠道庫存的家電產品、其他未上榜型號產品的排查等或可防患于未然。”
家電業務被邊緣化?
如今在中國陷入產品質量問題漩渦的日立,曾經卻是炙手可熱的家電“大腕”。然而,近年來日立家電業務似乎陷入尷尬處境。據日立2015財年(截至2016年3月31日)年報顯示,“社會產業系統”“信息通信系統”“高性能材料”三大業務貢獻營業收入的近半壁江山。
反觀,包含家電等在內的“智能生活與環保系統”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0%為6810億日元,位列十大業務板塊倒數第二位,僅占據營業收入的6.79%。
日立也曾數次對外強調家電并非日立重點。事實上,早在家電業務落地中國之前,日立的升降機業務就已經進入了香港。即便是家電業務擴張之際,日立旗下的物流、信息通信、存儲、醫療健康、電梯等樓宇設備、電力設備、高性能材料、汽車零部件、交通等諸多產品線均在中國強勢蔓延。
日立通過將硬件產品與IT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向能源、交通、電力、醫療健康等行業輸出軟硬兼備的綜合解決方案,讓傳統制造業務迸發出新的動能。“日立通過產品部門與IT部門的合作,向市場提供‘社會創新事業’,獲得1加1大于2的效果。這是日立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日立中國總代表小久保憲一表示,這種發展路徑也是日立贏得中國市場的精髓所在。
“B2B綜合解決方案技術準入門檻比較高,投資回報率高且業務穩定,契合日立轉型軌跡。而中國家電企業因受技術、資金、渠道等多方掣肘,尚難以進入該領域。”奧維云網助理總裁張彥斌坦言,先于索尼、東芝、松下等轉型的日立無疑搶占了轉型先機。
力推旗下產品業務與IT技術融合之時,日立此前也對外指出,家電業務不會放棄,但會轉向高附加值領域。日立家電內部人士近日也再度向記者強調,“日立對于家電業務一直很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與中國家電企業側重于通過將產品與IT技術融合,布局軟硬一體化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不同,梁振鵬指出,“日立的家電與IT技術融合側重圍繞家電硬件去做軟件和系統支撐,輸出服務和軟件是目的,服務于日立向B2B綜合解決方案轉型的主基調;而產品等硬件輸出至少中短期內仍是中國家電企業的中心。”
日立家電內部人士也坦承,“在智能家居等融合領域,日立并未有所布局,但這不影響日立對于家電業務的興趣。”
中日家電企業看似同為家電融合IT,但實則聚焦點不同的情況,在秋實看來,“這也令如今市場在售的日立家電產品淪為雞肋業務,承載更多的是品牌輸出的功能。”
記者在走訪廣州廣百百貨等日立門店之際,一位劉姓工作人員表示,“日立空調等技術基因仍舊濃厚,且產品線覆蓋高中低等各梯度,但因為品牌宣傳等營銷策略滯后,客戶群老化且覆蓋人群窄,并不受年輕的80、90后新生代消費群體歡迎。”
對于此次空調、空氣凈化器產品登上質量黑榜,“這勢必會對日立品牌整體美譽度構成二次傷害。”秋實表示,當下的家電業務于日立來說很難稱得上是加分項。
朝虹科技成立于2000年5月,歷經18年穩健發展,集研發、生產、銷售液晶電視(顯示器)為一體,已成為國家高新技術進出口企業。18年來,先后與世界500強及國內優秀企業開展深入合作,液晶電視、LED戶外大型顯示屏、拼接屏等深受國內外客戶歡迎,其產品遠銷東南亞、歐洲、非洲及中東等50多個國家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