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1743問世以來就聽聞它的大名,但一直無緣見面。本來想到BH的官網上了解了解這位新成員,進去之后才發現資料寥寥數語。但是你很難想象在網站制作宣傳上如此潦草的thomas在音箱制作上卻有著驚人的苛刻要求。
homas在挑選技術人員上講究少而精,既要有著精湛的技術又要對音樂有至高的熱情,所以至今為止他也只有三個副手。整個音箱從內部結構設計,到箱體貼制木皮的選擇全部都是請力親為,木皮的挑選也是托馬斯的愛好之一!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多種多樣精美的稀有木皮,聽說他全世界各地收集各種不同種類的木皮,有些還是幾百年的大樹,布魯門賀夫的音箱當然也真真是供不應求,也不怪乎1743問世這么久我們卻是第一次親見其面,印象中1743已經訂了有2年之久了。
我們第一次在Bilibili放出1743的開箱視頻時有網友留言道:看上去是一個有些年頭的新箱子。
哈哈哈實際上這對箱子可沒那么久的年頭,它是thomas剛剛制作完成的,之所以讓人覺得有些年頭是因為這個系列就叫做“classic”,既可以翻譯成經典,也可以翻譯成古典。
而這款箱子的外表就很契合“classic”這個主題,thomas是一個狂熱的木皮愛好者,連工廠安置在德國的黑森林內。thomas曾考慮過擴大生產,但是德國**說如果擴大生產就要求他們搬離森林區,thomas不愿意離開自己家族居住了長達300年的故鄉,所以至今也沒有擴大生產,這也是BH貨源緊張的原因之一,也側面反映了thomas在音箱外表設計上的獨特理念。
高音部分搭載了每個發燒友都很向往的壓縮頭式號角高音單元(振膜材質為鈦合金),它比普通高音的高頻表現不但更加華麗、透明,而且能量感也更強,聲壓也有幾個分貝的提升,高音單元是3寸的。 而中低音部分則依舊延續使用了性能強勁的紙盆中低音單元,一個12寸的中音單元加上兩個16寸的低音單元,配置非常強大。雖然目前已經有很多替代合成物但是紙盆單元獨有的經典韻味依舊無法替代,從觸感上會發現thomas為了增加紙盆單元的剛性增加了紙盆的厚度,并且在紙盆上做了細密的圈狀花紋和風琴布邊,既耐用靈敏度也高。
BH“classic”系列的誕生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這就不得不聊起thomas的經歷了。thomas從事音響行業至今已經有四十多年了,在他從業的早期也就是70s年代,當時顧客群中還有很多人擁有早期西電、JBL以及杰士和歐洲生產的一些號角音箱。這類音箱具有自身的魅力與客戶長久相伴之后很多客戶和音箱之間也產生了很深的感情,但這些產品都過了維修期,廠家也無法繼續提供售后服務。于是找到了thomas,對音箱進行一些維護,其實早期的維護不外乎更換分頻元件和單元的維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所謂的單元維修實際上也就是重新制作了。隨著更換和制作量的增大,thomas對早年號角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種了解是從音樂的整體表現到單元的制作。
老的音箱的維修到現今這個時代已經越來越困難了,可以說是根本無法修復了,所謂的修復實際已經相當于重新制作,甚至比重新制作一對音箱所花的時間和成本更高。絡繹不絕的前來求助的發燒友,和數目眾多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修復完的音箱,給了thomas“復興”的念頭,不僅是為了滿足發燒友強烈的懷舊情愫,也是為了讓經典能夠繼續流傳下去。
從我們聽說這款音箱至今已經有兩年了,而實際上這兩年的時間thomas一直在不斷的對它進行完善打磨,將畢生積累的經驗與現代的技術融合起來,真正實現“復古”。新音箱,老聲音,真正讓發燒友無后顧之憂,隨時聽放心聽。
BH的音箱在很多國際展會上都搭配了愛因斯坦和塞爾維亞之聲的功放,我們本次也使用了愛因斯坦的前級和銀子彈單聲道后級。
實際上1743這款音箱對功放的需求非常的小,無論是號角高音單元的運用,還是紙盆風琴布邊的設計都是為了提高音箱的靈敏度,因此1743的靈敏度最終達到了97db。
可能會有人疑惑為什么1743的頻寬和1733一樣只有30Hz - 20kHz ± 2dB呢?一部分是數據的真實性問題,人耳是聽不到30hz的聲音的,很多數據非常低的音箱不一定真的能夠達到它所標示的數據,BH在數據上一直是實事求是不作偽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為了完整的還原上個世紀音箱的特點,我們知道最早的音響是沒有發燒這么一說的,音響的目的是為了還原真實的音樂,不會特意增加很多“效果”讓聲音聽起來更“發燒”。
小許第一次試聽BH音箱的時候覺得它就像白開水一樣——平淡。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小許喜歡追求各種“效果”,要求“咚咚咚”的心跳感,所以初次試聽就對BH有“偏見”。
但如今你要問我BH怎樣我會告訴你它不是平淡而是真實,作為經典系列頂級音箱的1743代表了還原經典的最高境界,化有形于無形。看似樸實的聲音里藏著無數的內容和細節,為了驗證它的還原能力我們開始了試聽之旅。本次試聽的大多數都是古典樂曲,都是為了呼應今天的主題“classic”。
第一張LP是發燒天碟《舞臺中央》的第一曲《奧林匹克號角》,這是一首銅管樂和敲擊樂曲,系統一開聲便展現出一種溫暖圓潤的音色和質感,高頻完全不會感到刺激,再大的音量下都是那么的寬松圓潤,呈現出銅管樂鮮亮溫潤的光澤感和甜味。并且在試聽的時候我們發現當音樂的音量很大的情況下對我們的交談絲毫沒有影響,我們仍然以正常的音量交流著,不需要刻意提高音量,音樂既能和我們身邊的環境融合起來,又不會造成干擾。 同時號角高音的優勢被完全的發揮出來,我們能夠在音樂內尋找到許許多多的細節。我們會發現銅管樂的每一聲旋律都包含著腔體內氣流的運動感,小軍鼓的層層疊疊的敲擊聲綿密又清晰,那種敏捷的瞬態反應,營造出干凈、通透的聲效,音符內有著細密的顆粒感,即使是小鼓的敲擊都是那么的扎實沉穩。
無論是試聽杰奎琳還是巴赫的大提琴曲,系統展現出的聲音都是那么沉穩扎實,既還原了大提琴聲音的柔和的特點,又展現出它的厚實深沉,音浪一波一波的推近,那么扎實有力。低頻段有質有量,重量感、實體感、彈跳感都在琴聲中,厚實又有光澤,線條飽滿而又清晰,松而不垮。琴弦的摩擦聲,琴腔的共鳴,琴板的共振聲都完全的重播出來,即使這么多紛雜的聲音交織在一起也不會有絲毫的混亂,一切都是那么有條不紊。 雖然描述的頻寬只有30~20khz,但是在我們100平米的藝廊內鋪展開的聲場充實而寬松,放眼望去聲場內滿是密密麻麻的溫暖的顆粒。
系統感覺不到絲毫的音染,出色的脫箱感,真實的音樂感,讓你感覺到置身于演奏現場。 聽著這么柔美的音樂身心都會感到舒展放松,耐聽,非常耐聽,好聽,非常好聽!
最后試聽的是交響樂《西班牙狂想曲集》的第一曲,試聽這張LP的時候這種復古的感覺尤為強烈,眼前是有畫面的,就好像老式的放映機正在播放著默片,音樂中有著質樸的生活氣息。音樂有一段是以弱音演奏,但你聆聽的時候絲毫不會覺得費力,聲音雖小,但節奏鮮明,內容清晰,聲音的彈跳力和韌性并沒有隨著音量的減弱而被削弱。 全頻之間銜接流暢自然,找不到任何的漏洞,比之尋常的音箱多了一份寬松,多了一份柔和,可能是搭配了愛因斯坦的功放的原因,又多了一絲淡淡的活潑與生動。
總結:忽然發現今天竟然沒有聽人聲,不過從今天的幾首試聽中我們已經摸清了1743的特點,聲場寬松開闊深遠,密度高,全頻銜接流暢;低頻溫暖厚實,松而不垮;中頻飽滿自然,張力十足;高頻鮮亮圓潤,甜美清晰。 有著超強的還原能力,幾乎聽不到音染的痕跡。樸實溫暖的音色,優秀的分析力,通透的背景,讓你越聽越愛。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pwpuJ_6lT9a3518c016VKQ 提取碼:ngjs 復制這段內容后打開百度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bilibili快捷試聽: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30658793?type=7
今天我們為1743換了六個BDR大尊寶腳墊,換上之后發現聲音變化很明顯,一下子就變得細膩多了,低頻也干凈了一些。雖然知道換了腳墊之后聲音會有變化,但是效果仍然出乎我們的預期,由此我們便開始了接下來的測試行動。這次的目的主要是通過更換線材來測試1743對配件線材的敏感度,初始狀態下我們使用的是卡米諾的SPK14.4REF喇叭線,也就是昨天進行錄音的線材,這次我們還準備了愛因斯坦的閃電喇叭線,斯捷的靈感喇叭線。因為1743是雙線分音的箱子所以我們還準備了一根斯捷的靈感跳線,用來搭配閃電和靈感喇叭線。
本次用來作為測試參考的是門德爾松的作品,穆特演奏,卡拉揚指揮 。 我們昨天使用卡米諾SPK14.4REF搭配, 整體音效中低頻段有著很好的連貫性和密度,聲音厚實爽朗,能夠感覺到聲音的整體趨勢是向下的,低頻有著很高的蓬松度。 接下來我們換上斯捷的靈感喇叭線 加上跳線的話雙線分音有很多種玩法,第一種就是我們現在嘗試的,喇叭線的正負極都接在低音上,再使用跳線從低音向中高音傳輸。
剛換上線效果立竿見影,小提琴的形體雖然變得纖細了一些,但和樂隊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多大箱子出來的聲音會有些粗,用1743卻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果閉上眼睛只聽小提琴的部分的話你完全不會覺得這是一個雙16寸的箱子發出的聲音,那么細膩清秀,不失該有的圓潤光澤感,可能會讓你誤以為這是一個高端的書架箱所發出的聲音,但是當低頻段出來時你就會恍然大悟,書架箱又怎么可能重播出這樣寬闊蓬松的低頻質量呢?
小提琴腔體共鳴聲清晰干凈,琴弦與琴體之間的定位精確,清晰的感覺到琴弦在琴體之上。很多系統雖然也能看到小提琴的形體,但并不能清晰的勾勒出它的線條,也不能聽出琴弦與琴板包括琴弓的準確位置,1743卻做到了! 但是我們覺得這樣的接法出來的聲音低頻的層次稍有欠缺, 小提琴與低頻之間的連接有一段稍顯模糊,或許換一種接線方式能有一些提升。
接下來我們還是使用斯捷的靈感線,不過這次卻換了一種接法。我們將喇叭線正極接到音箱中高音的正極,負極接到音箱低音的負極。
換成第二種接線方式之后可以明顯的對比出相較于上一種接線方式,這一種低頻清晰度增加了一些,高頻也更細膩溫柔。樂隊形體聚攏顯得更加的立體,小提琴聲也變得華麗一些。全頻之間連接流暢自然,沒有了之前的模糊感,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理想的狀態。
接下來我們再用斯捷進行第三次嘗試,這一次我們選擇了將喇叭線的正極接在音箱低音的正極接線柱上,負極接在高音的負極上。
相較于上一次的接法,這一次的接法小提琴聲溫和一點,低頻顯得更有勁,但是相較于上一種接法卻缺少了一些清晰度與分離感。
雖然是同一根線,但是不同的接線方式也能產生不同的效果,這不僅說明了1743對線材的敏感度極高,也為大家提供一種新的可玩思路。不同的接線方法本身并沒有對錯或好壞之聲,這一次對比我們發現第二種接線方式出來的聲效最讓人滿意,但說不定下次換一套功放就是另一種接法了。
最后我們嘗試著用愛因斯坦的閃電喇叭線來試音
不得不說,1743果然是你給它什么,它便還給你什么。愛因斯坦線材的特性被完美的還原了,中高頻段有著超強的延展力,小提琴聲華麗鮮活,有著極好的穿透力。
三根線材,五種聲音,每一種聲音的特點一耳可辯,對比鮮明,任何細節都不會放過,超強的還原能力,超高的敏感度。
這次的實驗我們得出了兩個結論,第一:1743音染極少,中性化的音效和對線材配件的敏感度保證了音樂的還原度,可玩性非常之高,我們這次只是換換線材和接線方式就能得出這么多不同的效果,如果再加上其他功放音源的搭配,可玩性實在是太豐富了!最棒的是我們嘗試了這么多種不同的線材搭配絲毫沒有任何的惡聲,每一種搭配單獨拿出來的效果都非常令人滿意,不僅可玩性高而且容易玩,實屬不易。 第二:玩音響不要拘泥于任何教條,偶爾變通一下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哦!
最后我們用瑞典鼓王charly antolini的《knock out》來結束這次試音,使用的是斯捷的靈感線,采用的接線方法是將喇叭線的正極接在高音接線柱的正極,負極接在低音接線柱的負極上。
這張直錄碟絕對值得一聽,音效非常出色。剛開聲的時候只有架子鼓的聲音,你會感覺到周圍非常的干凈,只有架子鼓的聲音,但無形的低頻能量充斥著整個屋子。架子鼓的形體清晰無比,完全,是完全不會感覺到音箱在發聲,真正的脫箱感,聲音的細節之豐富,無論多快的打擊速度,泛音與鼓聲之間無論怎樣交織都不會產生混亂感,清晰而繁復的層次感,從耳朵的聽感關聯到觀感,耳花繚亂。小許在試聽的時候第一聲開聲就準確的定位出了架子鼓的位置和具體的形體,charly antolini就坐在前方的機架左半部分后方,正在敲擊著面前的鼓。聲音有著極強的凝聚力和穿透力,當重擊聲出現時我被嚇了一跳,收放速度敏捷,沖擊力量強勁,撞擊到地面之后能夠感受到地面的反作用力,如同“沖擊波”一般。即使是有了準備,第二聲第三聲重擊出來的時候,身體還是會禁不住的震顫,肩膀隨著重擊力道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收縮。
隨著鼓聲漸入高潮,場面越來越開闊,每一次發聲的位置聽者都能極快的反應并準確的指出具體的位置,精確到點。超強的音色還原能力,敲擊吊镲產生的顫音和銅制的金屬光澤感就好像是真實的樂器發出的一樣。這樣震撼的身臨其境的效果不僅僅要歸功于1743出色的還原能力和分析力等,也不得不說這張直錄Lp有著絕對一流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