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創“穿越”式看展
德基美術館
集結百余位專家學者,歷時兩年由近400名工作人員傾力打造金陵圖數字藝術展全球首創“人物入畫,實時跟隨”互動觀展模式讓現場觀眾瞬間穿越到宋朝南京城與533個“畫中人”暢聊金陵百態“軍工級定位系統”+“好萊塢電影科技”在百米長屏上再現千年古都繁華盛景;每一位觀眾的自主探索都在發掘著華夏文明的無限可能……
金陵圖
本次展覽基于清·馮寧版《金陵圖》,該畫作被譽為“南京版清明上河圖”,并突破性地將新銳科技引入文物數字化中,不僅將畫中的宋時南京繁榮景象動態呈現,更融合尖端科技,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說話”,在全長近 110 米、高 3.6米的大屏幕上,將這幅傳世長卷放大百倍,觀眾由此可以以“精確到個位數厘米級”的精準定位、自主決策的移動端交互式,“走入”畫中,親身感受金陵盛世的無限風華,無感體驗第一人稱視角的入畫漫游。
“金陵圖數字藝術展”,突破性地將新銳科技引入文物數字化中,史無前例的呈現形式,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文物展覽的想象。究竟一張清宮舊藏的傳世長卷,是如何實現科技與藝術的創新融合?其背后又蘊含了多么浩大且龐雜的工程?
在“金陵圖數字藝術展”這場視聽盛宴中漫游,觀眾既能傾聽“活起來的畫中人”以第一人稱的親切口吻訴說金陵歷史與大宋風華,偶遇25位攜帶隱藏知識的“神秘人”,還能通過層層遞進的互動環節自主決策觀展內容,在寓教于樂中收獲感受城市的歲月變遷。
展覽內共有25個神秘人,作為“隱藏彩蛋”存在,當觀眾在觀展過程中“偶遇”他們,即可獲得相應“卡牌”,并收錄進“圖鑒”內
展覽倡導“以獲取知識為榮”的價值觀,用年輕態的方式和語言,通過成長體系和獎勵機制,實現跨越時空的“文化相遇”。在數字文明新時代,美術館希望通過探索新的路徑,鼓勵每一位觀眾跨越時代,與歷史對話,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萬千華美天燈懸掛于展廳上方
忽明忽暗的如夢天燈下,走入110米的“金陵圖動態長卷”,穿越恬淡鄉野,一覽繁華街市,聽城中人暢聊民風民趣,看滿屏煙花在上空肆意綻放。與畫中人親密互動中體驗大宋生活百態,于市井煙火間看盡金陵無限繁華,在山水城林中感受古都南京的千古文化脈搏。
在金陵城中,由你來主導展覽“劇情”,逛各形各色的商鋪,聽熱情好客的“畫中人”切口吻訴說金陵歷史與大宋風華,邂逅彩蛋“神秘人”,還能欣賞到秦淮美景、稀世宋扇,燃放屬于你的絢麗煙花……
“金陵圖數字藝術展”展廳空間
01/“人物入畫”
為了將博大精深的歷史知識源源不斷地發掘與輸出,讓每一位觀眾都獲得個性化的觀展體驗,《金陵圖》的數字化不同于傳統活化文物的動畫呈現,是一場“有生命”的智慧型展覽。
展覽全球首創“人物入畫,實時跟隨”,即通過虛擬人物作為觀眾的有效載體,進入動態長卷,讓ta作為觀眾的“化身”在畫作中暢游,實現實時跟隨。
要實現觀眾真正“走入畫卷”,就必須進行突破創新。展覽首次運用Unity引擎進行實時渲染,這是目前廣泛應用于3A游戲大作、VR/AR等行業的前沿科技。通過它的加入,觀眾可以創建自己的角色數據,實現角色選取與生成。
真人動態捕捉現場,讓《金陵圖》中人物活起來
為讓觀眾在“生意盎然”的金陵城里暢游,展覽對畫中建筑與環境進行3D建模。并基于畫中人物的職業身份與時代禮儀,在學術專家指導下,通過好萊塢電影科技——動作捕捉技術,真人演繹533個畫中人物,再現出宋代人物真實自然的生活狀態,竭力還原一個熱鬧繁華的動態金陵。
02/“實時跟隨”
在觀眾“走入畫卷”后,為了進一步實現第一人稱的“入畫漫游”,就需要對觀眾的物理位置與觀展路徑進行精準記錄與實時定位,這意味著攻克室內定位技術的難題迫在眉睫。
經過不計其數的嘗試,展覽最終將目光著眼于UWB高精度定位系統。此項技術原用于礦井勘探、軍方導彈定位中,可以在室內實現精確到個位數厘米級的定位精度,將其運用在展覽里是從未有過的先例。
展覽將UWB與Unity引擎、自主研發的智能管理系統三端互聯互通,通過不斷調整數據容差以達到理想定位精度。克服多端口的數據有效串聯與數據精準傳輸的問題,實現各個平臺的有機協作,最終讓觀眾的角色在展廳內與觀眾同步移動,實時跟隨,攜手探索金陵城。
03/“身臨其境”
“金陵圖數字藝術展”意圖營造一個身臨其境的金陵盛世,給人以全景式、多感官、多維度的震撼感受,在“人物入畫,實時跟隨”成為可能后,還需在展廳中營造沉浸式聲場空間。
成熟的環繞聲制作,是基于聽眾的物理位置不變,通過制作一個固定時長與內容的環繞聲效,讓聲音被傳遞到固定的位置。但在展覽中,觀眾在觀展時位置會不斷發生變化,傳統的“聲找人”模式完全行不通。必須通過創新實現“人找聲”,通過全新的定位方式及空間音頻設計,讓觀眾始終處于“最佳聽音位”。
觀眾在展覽中自主探索,“畫中人”會因觀眾的“入畫”與決策,改變原始行進路線,移動路徑與周期都會產生對應變化。也就是說,每位觀眾在展廳中看到的與聽到的瞬間,都是相似卻截然不同的。這意味著合成一軌固定時段、循環播放的音頻顯然不能滿足需求。
種種限制都促使展覽跳出傳統思維桎梏,專門開發獨立的空間音頻模型,創造性地將展廳劃分為12個音效矩陣,通過空間工作站實時合成畫面中多種音效元素,讓觀眾在移步換景中,能獲得聲場沉浸、聚焦清晰、身臨其境的視聽體驗。
基于自主研發的智能中臺的承載,實時監測“畫中人”動線、觀眾的參與與決策數據、音頻模型、大屏幕的動畫觸發機制等海量數據;并針對數據的瞬息萬變,做到及時的精確判斷與智慧分析;再通過精準計算后將結果瞬間反饋,以大屏的視覺變換,轉換為觀眾的知識獲取。
智能中臺作為展覽的“大腦”,更是將每位觀眾的觀展經歷以數據形式儲存,觀展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取得的成就、解鎖的人物,這些數據會在觀眾再次前來觀展時,為“金陵圖數字藝術展”輸送全新的源源不斷的歷史知識埋下了伏筆,讓展覽的“無限生長”成為現實。
一個“有生命”的智慧型展覽,為文物的研究闡釋和文化的延續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
清·馮寧所作的《仿楊大章畫<宋院本金陵圖>》,歷經百年輾轉,是現存三幅《金陵圖》中唯一一幅回到其所描繪城市——南京的珍貴畫作,實屬不易。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老師表示,“不是每一座城市都值得被畫下來,但這是南京”。《南都繁會圖卷》、《上元燈彩圖》呈現著極致的商業繁華與精致的江南意趣,《金陵圖》用十米余長的風俗畫長卷,將宋代居民日常百態生動描繪,再現南京興旺和樂的盛世圖景。
畫卷所繪水陸并聯的古城門、商賈往來的商業街、航運發達的秦淮河、授業解惑的書院學堂、飄香依舊的鴨饌店以及圖像資料中罕見的羊馬墻等,都是古都南京繁華與變遷的印跡。
故宮博物院資深書畫研究員聶崇正說道,《金陵圖》為人們研究古代南京城提供了寶貴的圖像資料,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在沒有相機的年代,畫家用畫筆讓“五馬人生最貴,金陵自古繁華”的南京形象躍然紙上。
彩樓歡門、瓦舍說書、香飲攤、簪花貨郎等典型的宋代文化元素,在宋史、宋代民俗方向的專家的研究中,被陸續挖掘出來,讓我們得以窺見宋人精致又豐富的生活。
專家學者從中國古代書畫、南京地方史、經濟史、農業與手工業史、建筑史、交通運輸史、服飾、音樂、時風禮儀等多角度,以無數同時代傳世繪畫、出土文物與文獻資料等進行對比研究,古時金陵風貌、圖中每一位人物的職業身份、數十間店鋪的商業形態,如抽絲剝繭一般逐一被考究與審定,不計其數的歷史知識被挖掘而出。
著名書畫鑒定家、書畫家蕭平老師贊嘆,“對于市井、民生、民俗、城建、商業等物質形態和市民生活實在而具體的描繪,《金陵圖》則當推首位”。
馮寧版《金陵圖》既承載著古都南京濃厚的文化底蘊,又折射出繁華大宋生動的歷史圖景。正如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徐吉軍老師所說,“今天,我們展開畫卷去追溯城市歷史,不僅是窺見馮寧筆下的金陵一瞬,更是從我們的時代坐標出發去探尋城市文化根基,在回望歷史中尋未來。”
深圳市三銘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公司總部注冊在中國經濟特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市。
三銘科技專注于創意與科技的融合,提供展陳設計、互動多媒體、數字視覺創意、項目實施和運維服務等展覽展示設計施工一體化解決方案。三銘科技業務涉及五大板塊:數字化展館建設、智能化集成系統工程、照明亮化系統工程、影視制作及交互技術開發以及文創IP,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創造符合客戶訴求的高標準數字化展示方案。
深耕行業12年,三銘科技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字展示工程、數字化智能展館設計與施工一體化壹級,中國多媒體工程系統集成貳級資質及連續榮獲三年廣東省守合同重信用企業;擁有50多項專利證書和軟著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