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博物館,文化本身由歷史沉淀下來,讓它們重新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展覽是必須的。借助于科技手段,使展品入心入腦,既吸睛也辣心,是未來發展的新路子。
近期由于疫情影響,大量文博單位開始整合數字博物館資源,積極推出數字展館,供觀眾移動端參觀,博物館數字化發展勢不可擋。
博物館的沉浸式體驗
傳統博物館展示以單向的觀看和解說為基礎,讓大部分參觀者對著靜止而冷冰冰的文物,難以知曉文物背后的歷史場景。
而新媒體技術能夠搭建數字場景來激活歷史,和觀眾產生互動,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當這種體驗結束的時候,“觀眾仍然珍視它,因為它的價值就在他們心中,并且經久不衰”。
希望獲得這種富有價值的、難忘的、引人思考的沉浸式體驗,成為當前博物館的發展趨勢。
打造沉浸式體驗,需要融合博物館的文化特點,結合概念設計、內容制作和各種數字科技,例如觸控交互、體感交互、3D Mapping、動態投影、VR/AR/MR 、全息成像、多通道投影拼接融合技術等。
新技術將為文物的展出提供一個無限的、最安全的網絡空間。在這個虛擬空間里,哪怕將故宮這一百百八十六萬藏品同時、全部投入展出,也并非不可想象的事,任意一件作品都可以隨意變動、隨意展覽,全聽觀看者號令。
觀眾可以從視覺、聽覺和觸覺全方位去參觀虛擬出來的數字博物館,這樣的體驗,不僅僅讓觀眾更接近文化傳統,更為文化藝術的知識生產專家提供絕佳的研究條件。
不只是博物館,對于藝術品而言,觀看者的角度將被整體革命——藝術將不僅僅是“看”,更是參與、甚至與藝術家共同創作、共同完成。實際上,觀眾參與藝術展覽已經不是什么新鮮話題,而恰好是近些年展覽發展的趨勢。
博物館多媒體五大展項
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通過多種多媒體技術來展示博物館,從而給參觀者營造一種視覺上聽覺上的全新的科技體驗。我們來分享五個博物館常用多媒體展項:全息投影、互動投影、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和數字沙盤。
全息投影
全息投影技術利用干涉和衍射的原理,再現文物的三維圖像,在空中展示,不僅可以全方位的觀賞文物,還可以保護文物。全息投影技術共分為以下三種:
空氣投影和交互技術:可以在空氣中投影出具有交互功能的圖像。
激光束投射實體的3D影像:利用氮氣和氧氣在空氣中散開時,混合成的氣體變成灼熱的漿狀物質,并在空氣中形成個短暫的3D圖像。
360°全息顯示屏:將圖像投影在種速旋轉的鏡子上從而實現三維圖像。
互動投影
主要利用紅外感應器和投影技術,讓人們能夠在投影區域內進行互動,打破了原本靜態空間模式,讓參觀者在互動的過程中了解歷史文化和解讀歷史文化。
投影互動技術:當人們出現在投影區域內,只要你做出任何動作,投影內容都會出現變化,讓你能夠與虛擬畫面進行互動。
視頻互動技術:利用液晶顯示屏作為顯示設備,當人們觸摸液晶顯示屏的周圍時,視頻動作捕捉系統就會捕捉人們在此區域的相應動作,而顯示屏中的畫面就會出現變化。
AR增強現實
AR是真實世界和數字化信息的融合,通過電腦技術,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世界,真實的環境和虛擬的物體實時地疊加到了同一個畫面或空間同時存在。
AR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并進行互動,一般都要通過顯示屏展示,例如可以利用AR透明屏智能滑軌,在博物館中復原古跡場景,為參觀者提供豐富有趣的展示信息。
VR虛擬現實
VR虛擬現實技術由計算機硬件、軟件以及各種傳感器構成的三維信息的虛擬環境,可以模擬出真實世界甚至是不存在的事物和環境,當人進入這種環境中時,會感覺到身臨其境,還可以和虛擬世界的事物和環境進行互動交流,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感受體驗。
多媒體數字沙盤
多媒體數字沙盤主要是利用投影機和沙盤模型,通過精確對位,制作動態平面動畫,并投射到物理沙盤,從而產生動態變化的新的物理模型表現形式,這項設備是目前展廳中比較常見的。
中國博物館的沉浸式探索
故宮博物院
曾幾何時,人們想起故宮,腦子里不再是一座威嚴肅穆的皇家宮殿,而是一枚在社交平臺上狂刷存在的“賣萌專業戶”。故宮的元素表中,增添了“萌萌噠”的雍正,皇帝同款的“朝珠耳機”,《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賣萌搞怪的VR體驗、《韓熙載夜宴圖》的APP……活泛如斯,自然深得年輕人的恩寵。
“數字故宮”以虛擬現實作品為載體,利用數字化技術,全面、直觀地記錄古建筑及文物的三維數據,從建筑場景的展示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現,再到文化氛圍的表達,不斷深入探索故宮的文化內涵。
未來的博物館,將是一個超級的VR數字博物館,和具有實物展品的博物館并存于世,但不同的是,在這個VR數字博物館中的展品會囊括古今中外的所有文物。帶上VR眼鏡你將擁有整個文物世界。
在VR數字博物館中,你能看到自己感興趣的一切歷史文物。或許將來的VR博物館可以做到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讓每一位游客隨心所欲暢享國內外的文物合集盛宴。
除了文物的展示,VR技術還能帶著用戶“穿越時空”,感受古代的人文氣息,感受真實的秦磚漢瓦,感受古人的生活細節。
故宮,本身就是一個世界級的超級IP。特別是這幾年的變化很大、思路很新。通過各種周邊創意產品,借助移動互聯網,故宮已經迅速地吸引了新一代的年輕粉絲。
敦煌莫高窟
“神秘敦煌”文化展利用數字科技呈現了7個極具藝術意義的1∶1復原石窟,有別于以往“純平面”、“靜止型”的觀展方式,以360度的動感“飛天壁畫”給予參觀者沉浸式的感官震撼。
開封博物館
《清明上河圖》通過數字化的演繹,在環形的大屏幕上成為流動的圖景,大屏幕前還設有可觸碰的小屏幕,觀眾通過手動點擊,這些小屏幕就會以方言或現代語言進一步解讀《清明上河圖》中所示內容。
數字短視頻《十千腳店門口酒店伙計》就是用開封話將圖中酒店伙計的送餐業務繪聲繪色地描述成現代生活中的外賣業務,讓觀眾一下子就對歷史有了一個新的體驗。
隨著科技進步,展覽的多樣性,觀眾對展覽的要求和趣味也越來越高,人們對博物館、美術館的數字化的需求可以說已成為文化剛需。
而藏品數字化應用的開發本身對博物館、美術館來說也具有深刻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個宣傳展館的平臺,還可以形成一種展覽文化。在觀展成為一種文化和時尚之后,博物館、美術館的藏品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文化、歷史與教育價值。